凌晨,王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小宇匆忙冲进急诊室——孩子玩耍时不慎从滑梯跌落,头部着地后开始频繁呕吐。这样的场景在急诊科屡见不鲜,但许多家长不知道,摔伤后呕吐可能是颅内损伤的“预警信号”,而瞳孔变化则是判断病情危重的“黄金指标”。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与权威医学指南,解析头部摔伤后呕吐的应对策略,并传授家庭瞳孔观察技巧。
一、呕吐背后:颅内损伤的“危险信号”
头部摔伤后呕吐并非单纯“磕到脑袋的正常反应”,而是可能隐藏着脑震荡、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严重问题。
(一)脑震荡:最轻但不可忽视
脑震荡是头部外伤后最常见的脑损伤类型,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通常不超过30分钟)、逆行性遗忘(记不起受伤前后事件)、头晕头痛及呕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冯岩指出,脑震荡呕吐通常在受伤后立即出现,休息后多可自行缓解,但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症状反复或加重。
(二)颅内出血:沉默的“定时炸弹”
若摔伤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液在颅内积聚形成血肿,会压迫脑组织引发颅内压升高,呕吐便是典型表现。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统计显示,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中,85%在伤后6小时内出现喷射性呕吐,若未及时手术,死亡率可高达30%。颅内出血的呕吐特点包括:
与进食无关:空腹或进食后均可能发生;
喷射性:呕吐物呈喷射状喷出;
伴随症状:剧烈头痛、视乳头水肿、意识模糊。
(三)脑挫裂伤:脑组织的“直接创伤”
当脑组织与颅骨发生碰撞、摩擦,导致脑实质损伤时,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呕吐、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等)及肢体偏瘫。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研究发现,脑挫裂伤患者中,60%在伤后24小时内出现呕吐,且呕吐频率与损伤严重程度正相关。
二、家庭急救三原则:侧卧、禁食、速就医
若孩子摔伤头部后呕吐,家长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侧卧体位防窒息
将孩子转为侧卧位,头部稍后仰,下巴抬起,确保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自然流出。若孩子牙关紧闭,切勿强行撬开牙齿填塞物品,可用折叠软毛巾垫于磨牙之间防止舌咬伤。
(二)禁止喂食防误吸
呕吐期间禁止给孩子喂水、喂药或进食,避免引发呛咳或吸入性肺炎。若孩子口渴,可用棉签蘸水湿润嘴唇。
(三)紧急就医查病因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120:
呕吐频繁(每小时超过1次);
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色;
伴随意识障碍、抽搐、瞳孔不等大;
头痛进行性加重,拒绝触碰头部。
三、瞳孔观察:家庭版的“颅脑CT”
瞳孔变化是判断颅内损伤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家长可通过“手电筒检查法”进行初步评估:
(一)正常瞳孔标准
大小:直径2-5毫米,两侧等大;
对光反射:用手电筒照射瞳孔时,正常瞳孔会迅速缩小(直接对光反射),移开光源后恢复原状;
形状:圆形,边缘清晰。
(二)异常瞳孔的“危险密码”
瞳孔散大:
单侧散大:可能为动眼神经损伤(如颅底骨折压迫神经)或颅内血肿压迫;
双侧散大:提示脑干损伤、脑疝或药物中毒(如阿托品过量)。
瞳孔缩小:
单侧缩小:常见于脑挫裂伤导致的动眼神经刺激;
双侧缩小:可能为脑干损伤早期表现或有机磷农药中毒。
对光反射消失:
若一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提示该侧动眼神经或视神经损伤;
双侧对光反射消失,需警惕脑死亡或深度昏迷。
(三)家庭观察技巧
检查环境:避免在强光或昏暗环境下观察,自然光最佳;
操作方法:让孩子平视前方,家长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瞳孔,观察收缩速度及幅度;
记录对比:每隔15-30分钟记录一次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若发现单侧瞳孔逐渐散大或对光反射迟钝,需立即就医。
四、预防胜于治疗:日常防护指南
(一)居家安全改造
安装窗栏、防撞条,避免孩子攀爬窗户或碰撞家具;
地面铺设防滑垫,浴室、厨房保持干燥;
玩具收纳箱选择带缓冲设计,避免高处跌落。
(二)运动防护措施
骑自行车、滑板时佩戴合格头盔;
避免在硬质地面(如水泥地)进行翻滚、倒立等高风险动作;
参与接触性运动(如足球、篮球)前,学习正确的摔倒姿势(如团身滚动)。
(三)定期健康检查
每年进行一次神经系统体检,评估平衡能力、反应速度;
若孩子有癫痫病史或家族颅脑疾病史,需定期复查脑电图;
关注孩子行为变化,如突然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情绪暴躁,可能为颅内病变早期表现。
五、结语:科学应对,守护生命之窗
头部摔伤后呕吐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而瞳孔变化则是判断病情危重的“晴雨表”。家长需牢记:任何头部外伤后的呕吐都不可轻视,及时就医是避免悲剧的关键。通过掌握家庭急救技巧与日常防护知识,我们能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让每一次意外都成为成长的“安全课”。
(刘丹丹 许昌市中心医院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院前急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