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孩子高热抽搐怎么办?记住"侧卧清口记时间"三要点

2025-04-16 09: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凌晨两点,李女士被3岁女儿的尖叫声惊醒——孩子突然双眼上翻、四肢僵硬抽搐,嘴角泛着白沫。这样的场景让无数家长陷入恐慌,但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能将风险降至最低。根据临床数据,我国6岁以下儿童高热抽搐发生率达3%-5%,其中90%为热性惊厥,多数预后良好,但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窒息、骨折等二次伤害。本文将围绕“侧卧清口记时间”三大核心原则,结合权威医学指南,为家长提供科学急救指南。

一、黄金三分钟:侧卧体位防窒息

当孩子突发高热抽搐时,立即将其转为侧卧位是首要任务。这一动作能确保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自然流出,避免误吸导致窒息。具体操作需注意:

动作轻柔但迅速:将孩子平移至安全平坦处,用一只手扶住其额头,另一只手托住下颌,缓慢将头部转向一侧,使身体呈侧卧姿势。

头部垫软物:在颈部下方放置折叠毛巾或衣物,保持呼吸道平直,避免颈部过度弯曲。

持续观察呼吸:若孩子出现嘴唇发紫、呼吸急促或暂停,需立即拨打120并准备心肺复苏。

案例警示:2023年北京儿童医院接诊的1例窒息案例中,家长因未及时调整孩子体位,导致呕吐物阻塞气道,引发缺氧性脑损伤。专家强调,侧卧位是预防致命性并发症的关键第一步。

二、清理口腔:避免二次伤害的禁忌与技巧

抽搐时,孩子牙关紧闭属正常生理反应,强行撬开牙齿可能导致舌咬伤或牙齿断裂。正确做法是:

清除可见异物:用干净纱布或手指包裹棉布,轻轻擦拭口鼻周围的分泌物,避免深入口腔内部。

禁用硬物填塞:筷子、勺子等物品可能损伤口腔黏膜,甚至引发呕吐反射。若需防止舌咬伤,可将折叠的软毛巾或专用牙垫置于磨牙之间。

保持环境安静:关闭强光、减少噪音,避免刺激孩子中枢神经系统,延长抽搐时间。

科学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研究显示,热性惊厥患儿中,因不当干预导致的口腔损伤发生率高达12%,而规范处理组这一数据仅为2%。

三、精准记录:为医生提供关键诊断依据

抽搐的持续时间、表现形式和发作频率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家长需做到:

计时从抽搐开始:使用手机秒表功能或观察钟表,记录从肢体抽动到完全停止的总时长。

观察抽搐特征:注意是否伴随眼球转动、口唇发绀、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些细节有助于区分热性惊厥与癫痫、脑炎等疾病。

视频记录优先:若条件允许,用手机拍摄发作过程,但需确保孩子安全,避免为操作设备而疏忽照护。

临床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数据显示,提供详细抽搐记录的患儿,脑电图异常检出率提高40%,医生能更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

四、后续处理:退热、就医与家庭护理

(一)科学退热:打破“抽搐-发热”恶性循环

抽搐停止后,需立即采取退热措施:

物理降温: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能引发寒战加重体温上升)。

药物退热: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

补液防脱水: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维持电解质平衡。

(二)及时就医:识别高危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医:

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

24小时内反复发作

伴有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瞳孔不等大

发热原因不明或体温持续≥40℃

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脑电图、头颅CT/MRI等,用于排除脑膜炎、癫痫等严重疾病。

(三)家庭护理:预防复发是关键

增强体质:每日保证1小时户外活动,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疫苗接种: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降低感染性发热风险。

环境管理:保持室内温度22-25℃,湿度50%-60%,避免穿衣过厚或盖被过重。

定期随访: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孩子,建议每半年到儿科神经专科评估一次。

五、误区澄清:这些“急救常识”可能害了孩子

掐人中、扎手指:无科学依据,可能造成皮肤损伤或感染。

强行喂水喂药:抽搐时吞咽功能暂停,易引发呛咳甚至窒息。

包裹过紧:影响散热,加重高热症状。

自行使用镇静剂:非专业人员操作可能引发呼吸抑制等严重副作用。

六、结语:科学应对,守护生命最初的防线

高热抽搐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状况,但通过掌握“侧卧清口记时间”三大原则,配合规范的后续处理,绝大多数孩子能完全康复。家长需牢记:冷静是第一要务,专业救治不可替代。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持续观察孩子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录关键信息,就是为生命争取的宝贵时间。愿每个家庭都能远离恐慌,用科学知识筑起安全屏障。

(刘丹丹 许昌市中心医院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院前急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