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与居家场景中,任何一根留置管道——无论是输液留置针、导尿管、胃管、胸腔引流管,还是术后腹腔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都是一条“生命通道”。它既承担着治疗与监测功能,也随时可能成为感染、出血、移位、堵塞的“高危区位”。规范护理的核心,是把复杂流程提炼成可持续、可复制的动作逻辑。经过多年实践验证,“三看一记”四字原则被证明最为简洁有效:一看固定、二看通畅、三看局部,一记全面记录。下文围绕这一原则,系统阐释每一步的科学依据、操作细节与常见误区,帮助护理人员与家属把风险降到最低。
一、一看固定:让管道留在该留的位置
固定失效是管道滑脱、移位乃至完全脱落的首要原因。任何固定材料——胶布、缝合线、加压敷料、固定翼、固定夹——都必须同时满足“机械牢度”与“皮肤友好”两大条件。机械牢度要求在正常活动范围内,管道受500克左右的切向拉力时仍能维持原位;皮肤友好则要求粘胶层透气、低敏、无残胶。
每日巡视时,先用肉眼观察固定点是否松动、卷边、渗血渗液;再用指腹轻触,确认管道与皮肤之间无滑动。若使用缝合固定,注意缝线张力是否切割皮肤;若使用胶布固定,应遵循“无张力粘贴”原则,先固定管道,再将胶布两端平铺于皮肤,避免牵拉导致张力性水泡。固定部位每48小时需要轮换,防止持续受压。外露管道需留有“安全弯”:在固定点近端制造一个U形或S形缓冲环,当患者突然转身或牵拉时,力量优先作用于缓冲弯,而非直接传导至体内段。
二、二看通畅:让内容物按既定方向流动
堵塞与逆流是管道功能失效的第二大原因。通畅评估包括“内通”与“外通”两个维度:内通指管道腔道内无血凝块、沉淀物、纤维索条;外通指引流路径无扭曲、无夹闭、无负压异常。
对于输液类管道,巡视时先轻挤管路,观察液体滴速是否稳定,再检查过滤器、三通、延长管是否折曲;若出现滴速骤减或回血,先排查体位变化、夹子关闭,再进行冲管或负压抽吸。对于引流类管道,先观察引流袋内液面是否持续升高,再沿管路逐段触摸,确认无扭折;胸腔或腹腔负压引流,需查看水封瓶水柱波动范围是否在2—6厘米之间,若波动消失,提示可能堵塞或肺完全复张。冲管液体需严格遵循医嘱:生理盐水冲管适用于大多数情况,若管道用于化疗或脂肪乳,则必须使用专用冲管液,避免配伍禁忌。冲管手法遵循“脉冲式”原则:推—停—推—停,产生湍流,更易带走管壁附着物。
三、三看局部:让皮肤与黏膜处于“零炎症”状态
局部观察不仅是发现感染的窗口,也是评估管道功能的一面镜子。评估范围包括穿刺点周围5厘米区域:颜色、温度、肿胀、渗液、气味、疼痛六项指标。
颜色由淡粉转暗红或苍白,提示血流改变;温度升高伴硬结,提示炎症;透明渗液多为组织液,黄绿脓液提示感染,血性渗液需警惕活动性出血;恶臭或发酵味多与厌氧菌感染相关;疼痛从钝痛转为跳痛,往往意味着炎症加剧。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执行“局部三步处置”:第一步,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直径不小于10厘米,消毒液待干后再覆盖透气敷料;第二步,抬高肢体或调整体位,减少局部张力与水肿;第三步,记录并上报,必要时留取分泌物送培养,指导抗菌药物选择。对长期留置管道,每7天需更换敷料,若敷料潮湿、脱落或被污染,则需立即更换。
四、一记全面记录:让每一次观察都有迹可循
记录不是简单的流水账,而是质量管理的闭环。记录内容应覆盖时间、管道类型、外露长度、固定方式、通畅情况、局部体征、患者主诉、处置措施、执行者签名九个维度。
时间精确到分钟,便于追溯事件顺序;管道类型与外露长度帮助判断滑脱风险;固定方式记录材料与位置,方便下次轮换;通畅情况以“通畅/部分堵塞/完全堵塞”分级;局部体征用“红肿热痛渗”五字缩写加量化描述;患者主诉强调主观感受,如“牵拉痛”“跳痛”“异物感”;处置措施写明消毒、冲管、更换敷料、调整固定等具体动作;执行者签名落实责任到人。
现代医院已普及电子记录系统,护理人员可在移动终端实时录入,系统自带预警功能:若同一管道连续三次记录显示“部分堵塞”,将自动生成“堵塞风险高”提示,提醒团队提前干预。居家护理时,家属可下载标准化记录模板,每日拍照上传至医院互联网护理平台,由专科护士在线评估,实现院外延伸管理。
五、常见误区与纠偏
误区一:固定越紧越好。过度牵拉会导致皮肤张力性损伤,甚至切口裂开。正确做法是“牢固而不过紧”,固定后管道仍可在皮下轻微滑动1—2毫米。
误区二:冲管越快越干净。暴力推注易使血凝块脱落形成栓塞,或导致管道破裂。应使用10毫升以上注射器,均匀用力,遇阻力立即回抽,切勿盲目加压。
误区三:渗液少就无需更换敷料。透明敷料下的少量渗液在高温环境下易成为细菌培养基,仍需24小时内更换。
误区四:记录可有可无。缺乏连续记录会导致异常情况被忽视,甚至引发纠纷。每一次观察都应留下客观痕迹。
六、延伸思考:从“三看一记”到质量文化
当“三看一记”成为护理团队的共同语言,质量管理便不再依赖个人经验,而是转化为可复制、可监控、可持续的标准流程。每一条管道的固定、通畅、局部情况都被实时量化,异常信号在萌芽阶段即被捕捉;每一次记录都在为后续科研、教学、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动作标准化,把标准流程日常化,正是现代护理管理追求的核心目标。无论在医院病房,还是在家庭病床,只要牢记“一看固定、二看通畅、三看局部,一记全面记录”,就能让每一根管道既发挥其治疗价值,又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守住生命通道的最后一道防线。
(麻自侠 汝州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