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腹腔镜手术后肩膀疼?气体残留应对小妙招

2024-08-04 17: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手术做得好好的,肚子上只有几个小孔,怎么肩膀却像被石头压住?”这是许多腹腔镜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最常发出的疑问。这种疼痛往往与手术本身无关,而是源自残留在体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弄清它为何“跑”到肩膀,再学会科学应对,就能把术后不适降到最低。

一、疼痛的幕后推手:二氧化碳与膈神经

    腹腔镜手术需要向腹腔充入二氧化碳以制造操作空间。手术结束后,尽管器械撤出,仍可能有少量气体残留在膈肌下方。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弱酸,直接刺激膈肌与膈神经。膈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来自颈3—颈5,与肩部的神经支配同源;大脑因此“误判”疼痛来源,把信号投射到肩膀,出现典型的放射痛。疼痛多为钝痛或酸胀,可随呼吸、体位变化而起伏,一般术后1—3天最明显,1周内逐渐减轻。

二、早期活动:让气体“跑”起来

   躺在床上不敢动是大多数患者的第一反应,但适度活动才是加速气体吸收和排出的关键。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在床上做踝泵运动:双脚背屈—跖屈交替,每次30下,每小时1—2次,促进静脉回流,也带动腹腔内气体弥散。6小时后如无头晕、低血压,可在家属搀扶下床边站立或缓步行走,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弯腰或剧烈转身,以免增加腹压。

三、体位引流:借助重力“赶”气体

     半卧位是最简单有效的第一选择。床头抬高30—45°,双膝微屈,背部垫软枕,使膈肌下降,残留气体向盆腔移动,减轻对膈神经的刺激。若肩痛明显,可尝试“膝胸卧位”:跪卧于床,双膝屈曲贴近胸部,臀部抬高,每次5分钟,每日2—3次;但此姿势对腹部切口有牵拉感,需征得医生同意并在家属保护下进行。日常坐位时,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扶膝,也能减少膈肌张力,缓解疼痛。

四、热敷与按摩:局部放松,加速吸收

    术后24小时切口无渗血后,可在肩背部使用40℃左右热水袋或暖贴,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温度以皮肤可耐受、无烫伤为度。热敷能扩张毛细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二氧化碳吸收,同时放松痉挛的肌肉。配合按摩效果更佳:患者取舒适坐位,家属双手掌根贴于患者双肩,拇指沿肩胛骨内缘做顺时针环形按压,力度由轻到重,每侧持续3—5分钟;或点按肩井、肩中俞、阿是穴各30秒,以酸胀感为度。

五、吸氧:让血液“带”走二氧化碳

    低流量吸氧(2—3 L/min)可提高血氧分压,加快二氧化碳从血液弥散至肺泡并随呼气排出,尤其适用于术后早期肩痛明显或合并高碳酸血症风险的患者。一般术后6小时内持续吸氧,之后根据血氧饱和度间断给氧,每日累计4—6小时即可。吸氧时保持半卧位,避免仰卧导致膈肌进一步抬高。

六、药物与物理疗法:必要时“借力”

    疼痛影响睡眠或活动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或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既能止痛又能减轻局部炎症。对药物有顾虑者,可尝试红外线理疗、针灸或推拿,通过温热效应和经络刺激加速气体吸收,改善疼痛;但需避开切口及引流管区域,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防止皮肤烫伤。

七、日常生活细节:减少“额外负担”

1.  保暖:手术室温度较低,术后返回病房应及时加盖被子,尤其注意肩背部保暖,防止肌肉受凉痉挛。

2.  饮食: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温水,24小时内以流质、半流质为主,避免碳酸饮料、豆类等产气食物,减少腹胀对膈肌的额外推挤。

3.  咳嗽与深呼吸:有效咳嗽前先深吸气,再双手轻压切口,分次将痰液咳出;配合缩唇呼吸,可减少胸腔内压剧烈波动,降低肩痛诱发。

4.  心理放松:疼痛本身会放大焦虑,焦虑又加重疼痛。可通过听音乐、冥想或与家人交谈分散注意力,帮助疼痛阈值提高。

八、何时必须就医

   多数肩痛在1—3天内自行缓解,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  疼痛持续加重超过72小时,或呈撕裂样、刀割样;

•  伴随持续高热、肩背红肿、切口渗血渗液;

•  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2%。

这些可能提示皮下气肿、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需要影像学检查与进一步处理。

九、结语

     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让肚皮轻松了,却让肩膀短暂“背了锅”。理解疼痛背后的气体残留机制,主动采取早期活动、体位引流、热敷按摩、低流量吸氧等综合措施,就能把二氧化碳“请”出体内,让肩膀重新回归轻松。术后第一天起,给自己五分钟时间,慢慢坐起、缓步行走、轻轻热敷,你会发现,那些曾让人皱眉的钝痛,正随着每一次深呼吸悄然散去。

(麻自侠 汝州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