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突发意外事件,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剧烈的冲击力和不可预测性,可能导致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轻微的擦伤到严重的多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在车祸发生的瞬间,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正确的急救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伤者的生存率并减少后遗症。因此,牢记“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并在第一时间采取科学合理的行动,是每个现场目击者或参与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先救命后治伤”原则的内涵与重要性
“先救命后治伤”是急救领域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在于优先处理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待伤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再对其他非致命性损伤进行救治。这一原则的制定基于人体生理学的客观规律:当生命受到直接威胁时(如心跳骤停、严重出血、气道阻塞等),若不及时干预,伤者可能在几分钟内死亡;而一些非致命性损伤(如骨折、擦伤等)在生命体征稳定后仍有充分时间处理。
在车祸场景中,伤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损伤,例如头部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胸部撞击引发的气胸、腹部脏器破裂造成的内出血,以及四肢骨折等。若未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可能会因忙于处理骨折而忽略严重内出血,或因未及时清除气道异物导致窒息死亡。因此,这一原则不仅是急救效率的体现,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二、车祸后第一步:确保现场安全与自我保护
在采取任何急救措施前,现场安全是首要前提。车祸现场可能存在二次事故风险,如车辆漏油引发火灾、其他车辆未及时制动导致再次撞击等。因此,目击者或参与者应首先评估自身安全,避免因盲目施救而成为新的受害者。
具体操作包括:
设置警示标志:若车辆停在道路上,应立即开启双闪灯,并在车后适当距离(如高速公路上至少150米)放置三角警示牌,提醒后方车辆注意避让。
转移伤者至安全区域:若伤者位于危险位置(如车道中央),且其意识清醒、无脊柱损伤风险,可协助其缓慢移动至路边或安全岛;若伤者意识不清或怀疑脊柱损伤,则严禁随意搬动,需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场。
穿戴防护装备:若现场存在玻璃碎片、金属锐器等危险物,施救者应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避免自身受伤或感染。
三、评估伤者状态:快速识别致命威胁
在确保现场安全后,需对伤者进行快速评估,以判断是否存在立即威胁生命的情况。评估过程应遵循“ABCDE”顺序:
A(Airway):气道通畅性
检查伤者是否有意识,能否自主呼吸或咳嗽。若伤者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呼吸,可能存在气道阻塞或心脏骤停,需立即清理气道异物(如呕吐物、血液、假牙等),并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
若怀疑颈椎损伤(如头部外伤后颈部疼痛),应避免过度仰头,可采用“推颌法”开放气道。
B(Breathing):呼吸功能
观察伤者胸廓起伏,倾听呼吸声,感受气流。若呼吸停止或异常(如呼吸浅快、不规则),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成人每5-6秒一次,儿童每3-5秒一次)。
若伤者存在胸廓塌陷、反常呼吸(如连枷胸),提示严重胸部损伤,需用衣物或绷带固定胸廓,减少呼吸运动对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C(Circulation):循环功能
检查伤者脉搏(如颈动脉、桡动脉)。若脉搏消失,提示心脏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成人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和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比30:2)。
若伤者有脉搏但血压低、皮肤苍白湿冷,可能存在严重出血或休克,需优先处理出血并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
D(Disability):神经系统功能
评估伤者意识水平(如清醒、嗜睡、昏迷),检查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若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颅内压增高或脑疝,需立即送医。
若伤者存在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可能提示脊柱或神经损伤,需避免随意搬动。
E(Exposure):暴露与保暖
脱去伤者衣物以全面检查损伤,但需注意保暖(如用毯子覆盖),避免低体温加重休克。
检查全身皮肤是否有出血点、瘀斑、烧伤等,并记录损伤部位及程度。
四、处理致命性损伤:优先控制出血与稳定脊柱
在完成初步评估后,需针对致命性损伤进行紧急处理:
控制严重出血
直接压迫:用干净布料(如衣物、纱布)直接覆盖伤口并用力按压,持续至少10分钟(若出血未停止,可延长至20分钟)。
加压包扎:若直接压迫无效,可在伤口上方绑扎绷带(注意避免过紧导致肢体缺血)。
止血带:仅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效时。止血带应绑扎在近心端(如上臂上1/3、大腿中上段),记录使用时间(每1小时放松1-2分钟),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肢体坏死。
稳定脊柱
若怀疑脊柱损伤(如高处坠落、头部外伤后颈部疼痛、肢体感觉运动障碍),需用硬板或折叠的衣物固定头部、颈部和躯干,避免弯曲或扭转。
搬运时需由3-4人协同操作,保持伤者身体呈直线,避免二次损伤。
五、非致命性损伤的处理与等待专业救援
在处理完致命性损伤后,可对非致命性损伤进行简单处理(如清洁伤口、固定骨折),但需避免过度干预。例如:
骨折:用木板、硬纸板等临时固定肢体,减少疼痛和进一步损伤。
烧伤: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避免涂抹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
眼外伤:避免揉搓眼睛,可用干净纱布覆盖后送医。
同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清晰告知事故地点、伤者数量及主要损伤,并持续观察伤者生命体征,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场。
六、特殊情况的处理:孕妇、儿童与老年人
不同人群的车祸损伤特点及急救要点存在差异:
孕妇:需特别注意胎儿安危。若孕妇出现阴道流血、腹痛或胎动减少,可能提示胎盘早剥或子宫破裂,需立即送医。搬运时避免压迫腹部,可采用侧卧位。
儿童:儿童气道较窄,易发生窒息,开放气道时需减少仰头角度。此外,儿童血压较低,休克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心率增快,需密切观察。
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或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骨折风险高且症状不典型。搬运时需更加轻柔,避免二次损伤。
七、心理支持与后续关怀:不可忽视的环节
车祸不仅造成身体损伤,还可能引发心理创伤(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因此,在急救过程中需关注伤者及目击者的情绪状态,提供安慰和鼓励。例如:
保持冷静,用平和的语气与伤者沟通,告知其正在接受帮助。
避免在伤者面前讨论病情严重性,减少其焦虑。
后续可建议伤者寻求专业心理辅导,促进身心全面康复。
八、预防与准备:降低车祸风险的关键
尽管急救措施能够挽救生命,但预防车祸的发生才是根本。个人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
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酒驾、不疲劳驾驶,系好安全带,儿童使用安全座椅。
定期检查车辆:确保刹车、轮胎、灯光等部件正常工作。
学习急救知识:参加红十字会等机构组织的急救培训,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技能。
准备急救包:车内常备消毒纱布、绷带、止血带、手套等物品,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车祸后的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是科学施救的指南针。通过快速评估、优先处理致命威胁、合理等待专业救援,我们能够为伤者争取宝贵的生存机会。同时,预防车祸的发生和普及急救知识,是构建安全社会的双重保障。让我们牢记这些原则,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共同守护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祁平 滑县人民医院 急诊创伤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