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靶向治疗:为何抗癌药能"精确制导"?

2024-11-07 10:4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抗癌的艰难征程中,靶向治疗宛如一把精准的“狙击枪”,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生机。相较于传统化疗那“地毯式轰炸”般的杀敌方式,靶向治疗凭借其高度的精确性,能精准锁定癌细胞,实现“精确制导”,这背后蕴含着复杂而奇妙的科学原理。

传统化疗药物就像不分敌我的“炸弹”,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较大伤害,导致诸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诸多副作用,让患者在承受病痛时还要饱受治疗痛苦的煎熬。而靶向治疗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癌细胞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独特的“破绽”,这些破绽成为了靶向药物的“导航标识”。

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来看,癌细胞往往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部分患者癌细胞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发生突变,这一突变使得癌细胞表面的 EGFR 蛋白持续异常活跃,如同一个不停发出错误信号的“广播电台”,促使癌细胞不断增殖、侵袭。靶向药物就此登场,它能够精准识别并结合这种变异的 EGFR 蛋白,就像一把特制的“钥匙”插入对应的“锁孔”,阻断异常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扩散,甚至诱导其凋亡。这种基于特定基因靶点的药物设计,避免了对正常细胞的无差别攻击,大大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概率。

除了基因突变靶点,癌细胞的新生血管也是靶向治疗的“瞄准目标”。肿瘤的生长、转移依赖于丰富的血供来提供营养和氧气,就像杂草需要根系吸收养分才能疯长。癌细胞会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物质,刺激周围组织形成新生血管。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则通过抑制 VEGF 与其受体的结合,阻止新生血管的生成,切断癌细胞的“补给线”,使肿瘤陷入“饥饿困境”,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目的。这类药物同样具有精准性,主要作用于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特定分子通路,对正常组织的血管影响较小。

在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治疗中,靶向治疗更是大放异彩。以慢性髓系白血病为例,患者体内癌细胞存在费城染色体异常,导致 BCR - ABL 融合基因的产生,该基因编码的异常蛋白就像一个过度活跃的“引擎”,驱动癌细胞疯狂增殖。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够精确“卡住”这个异常蛋白的活性位点,使其失活,如同给失控的“引擎”踩下刹车,让白血病细胞停止增殖,病情得以缓解,许多患者的生存期因此大幅延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随着科研的深入,科学家们不断发现更多癌细胞特有的靶点,如免疫检查点分子 PD - 1/PD - L1 等。针对这些靶点的免疫靶向药物,能够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识别、杀伤癌细胞,这又为靶向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且同样遵循精准作用机制,避免“误伤”正常免疫细胞。

靶向治疗这种“精确制导”的能力,源于对癌细胞生物学特性深入浅出的洞察,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技术,研发出针对性极强的药物。它不仅提高了抗癌疗效,还减少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与风险,为战胜癌症点亮了一盏充满希望的明灯,未来也必将随着科研进步,在抗癌领域发挥更强大的威力。

(李丹 许昌北海医院 肿瘤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