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为什么说“幽门螺杆菌是胃病的元凶”?

2025-05-16 13: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黑名单”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堪称“头号元凶”。全球约半数人口感染这种细菌,但多数人对其危害一知半解。它不仅能引发胃炎、胃溃疡,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显著增加胃癌风险。本文将深入解析幽门螺杆菌与胃病的关联,揭示其传播与感染机制,并提供实用的防护建议。

一、幽门螺杆菌如何“攻陷”胃部?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强酸性胃环境中生存的螺旋状细菌,其致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破坏胃黏膜屏障
细菌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碱性“氨云”保护自身,同时破坏胃黏膜的酸性环境。这种机制直接削弱了胃黏膜的天然屏障功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更容易侵蚀胃壁。

2.诱发炎症反应
幽门螺杆菌释放空泡毒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这些毒素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慢性病变,逐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

3.干扰免疫防御
细菌通过抑制胃黏膜免疫细胞活性,降低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形成持续性感染。研究显示,感染者胃黏膜中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进一步加剧组织损伤。

二、从胃炎到胃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链”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其致病进程呈现“炎症-溃疡-癌变”的阶梯式发展:

急性胃炎:细菌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充血、水肿等急性炎症反应。

慢性胃炎:长期感染导致胃黏膜持续受损,出现淋巴细胞浸润、腺体萎缩等病理改变。

消化性溃疡:细菌破坏黏膜屏障后,胃酸直接侵蚀胃壁,形成溃疡病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高达90%以上。

胃癌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物。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比非感染者高2-6倍,尤其是伴有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的患者。

三、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密码”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日常生活中需特别注意:

1.口-口传播
唾液是细菌传播的主要媒介。共用餐具、接吻、咀嚼食物喂食婴幼儿等行为,均可能导致交叉感染。家庭聚集性感染率高,若一人感染,其他家庭成员感染风险增加3-5倍。

2.粪-口传播
感染者粪便中携带细菌,污染水源或食物后,他人通过饮水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农村地区因卫生条件有限,感染率普遍高于城市。

3.医源性传播
未严格消毒的胃镜、牙科器械等医疗器械,可能成为细菌传播的载体。正规医疗机构均采用高温高压灭菌法,可有效杜绝此类风险。

4.母婴传播
母亲通过哺乳、亲吻等方式,可能将细菌传染给婴幼儿。建议避免口对口喂食,并注意哺乳卫生。

四、科学防护:阻断幽门螺杆菌的“入侵通道”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从生活细节入手,以下措施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1.实行分餐制
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共用餐具。家庭成员中若有人感染,建议单独使用餐具并定期消毒。

2.严守饮食卫生

不饮生水,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尤其慎食生鱼片、醉虾等生食。

外出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减少外卖频次。

3.阻断母婴传播
避免口对口喂食婴幼儿,哺乳前清洁乳头,定期消毒婴儿餐具。

4.定期筛查与治疗

推荐有胃部不适症状(如上腹痛、反酸、嗳气)者进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检测。

确诊感染后,遵医嘱采用“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规范治疗10-14天,治愈率可达90%以上。

五、守护胃部健康:从日常习惯做起
除预防幽门螺杆菌外,以下措施可全面提升胃部抵抗力:

1.规律饮食,细嚼慢咽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减轻胃部消化负担。

2.远离刺激性食物
减少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食物摄入,避免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3.戒烟限酒
吸烟会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二者均增加胃病风险。

4.管理情绪压力
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建议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5.慎用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损伤胃黏膜,需长期服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6.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人群、有胃癌家族史者,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六、结语:胃部健康需主动守护
幽门螺杆菌虽小,却能引发从胃炎到胃癌的严重后果。通过了解其致病机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我们可以主动出击,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胃部检查,是维护胃部健康的“双保险”。记住:胃部健康无小事,科学防护需坚持!

(周晓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二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