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看“胃病”的元凶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早上起床口苦、口臭,吃点东西就胀气打嗝,偶尔还胃痛,甚至大便变黑?如果有,那你要警惕了——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作怪。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这个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它到底是什么?和我们的胃病有什么关系?中医又是如何看待并调理它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胃病背后的隐形杀手”。
一、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寄居在我们胃黏膜层内的螺旋状细菌。它可以分泌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直接伤害胃壁,进而引发一系列胃部问题。
研究表明,中国成年人口中大约有一半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它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比如一家人共用餐具、不注意饮食卫生等,都是感染的重要途径。
它会引发哪些疾病?
幽门螺杆菌并不“温柔”,感染它之后可能出现: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胃黏膜萎缩
胃癌(被列为Ⅰ类致癌因子)
所以说,它不仅是“胃病的推手”,更是“胃癌的前奏”。但它也是个“沉默的杀手”,很多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却在胃里慢慢制造“麻烦”。
二、中医如何看待幽门螺杆菌?
虽然中医古代并没有“幽门螺杆菌”这个说法,但中医对胃病的认知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辨证论治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医对“胃痛”、“脘痞”、“噫气”、“吞酸”等病证的描述中找到HP感染的影子。
在中医看来,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病,多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脾胃虚弱,正气不足
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如果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久病体虚,都会导致脾胃虚弱,胃气不足,容易让“邪气”入侵。
这就像城墙倒了,敌人自然容易攻进来。幽门螺杆菌就是趁你“虚”而入。
2. 湿热内蕴,腐蚀胃腑
现代人常吃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容易生湿化热,湿热困脾,郁而不散,时间一久便“化毒伤胃”。
幽门螺杆菌本身就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湿热体质的人就像给它提供了“温床”。
3. 肝胃不和,气机郁滞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情绪容易波动,肝气郁结,导致肝气横逆犯胃,引发胃气失和,出现胀满、打嗝、胃痛等症状。
这类人常常一紧张就胃疼,吃药不见效,很可能是幽门螺杆菌“联合情绪”在捣乱。
三、中医治疗思路:调和脾胃,祛邪扶正
面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不同体质、不同表现采取不同方法,核心思路就是“标本兼治”:
1. 健脾和胃,提升免疫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提升脾胃功能,就像修复“胃的防护罩”。常用药材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2. 清热化湿,祛邪除浊
针对湿热重、口苦口臭、胃热灼痛者,需清热化湿,如用黄连、黄芩、蒲公英、藿香、半夏等。
这些中药有助于改善胃部环境,抑制幽门螺杆菌生存的“土壤”。
3. 理气疏肝,调畅情志
情绪影响胃功能,有些人“生闷气伤胃”,此时需用柴胡、香附、陈皮、佛手等药理气解郁,肝气疏了,胃气自然也顺畅。
4. 和胃止痛,修复黏膜
胃黏膜受损者,可用甘草、白芍、乌贼骨、珍珠粉等,帮助修复胃黏膜,缓解胃痛。
四、中医食疗小妙方
除了药物调理,中医还讲究“药食同源”。以下几种食疗方简单有效,适合日常调养:
【山药薏米粥】
功效:健脾祛湿
材料:山药30g,薏米30g,大米适量
做法:煮粥,每日一次,适合脾胃虚弱者
【莲子百合汤】
功效:养胃清心、助眠降火
材料:莲子、百合、枸杞适量
做法:炖汤,晚上喝,适合胃热口苦、心烦失眠者
【蒲公英茶】
功效:清热解毒、抑菌抗炎
注意:寒凉体质者慎用,可加入陈皮中和
五、防治幽门螺杆菌,中医也讲“治未病”
中医强调“治未病”,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你还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做好以下几点,可有效预防:
不共用餐具,使用公筷公勺
饮食清洁卫生,避免生食
规律作息,调畅情志
少吃辛辣刺激、油炸食物
定期体检,检测幽门螺杆菌
结语
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者,西医可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杀菌清除,中医则在调理脾胃、修复黏膜、减少复发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结合,更能从“治标”走向“治本”。如果你常有胃不适、口臭、反酸、嗳气等问题,建议及早就医,必要时做一次“呼气试验”筛查幽门螺杆菌。早发现、早调理,才是健康的关键。
(李梦阁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肝胆脾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