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觉醒来,突然发现眼睑局部红肿疼痛,摸上去还有个硬结,这很可能就是患上了麦粒肿。麦粒肿,又称睑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从中医角度来看,麦粒肿的发生与热毒上攻密切相关,而治疗与预防麦粒肿的关键,就在于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视角下麦粒肿的成因:热毒上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经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眼睛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与五脏六腑的气血津液密切相连。《黄帝内经》中提到 “肝开窍于目”,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血才能顺畅地滋养眼睛,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麦粒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风热之邪,或体内脾胃积热,导致热毒上攻于眼睑。
外感风热之邪,多因季节变化,风邪夹热侵袭人体。春季气温回暖,风邪盛行,若此时人体正气不足,风热之邪就容易乘虚而入,上犯于目,壅滞于眼睑,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形成麦粒肿。此外,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偏爱辛辣、油腻、甘甜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反而在体内积聚化热,形成脾胃积热。脾胃之热循经上攻,结聚于眼睑,也会引发麦粒肿。
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均经过眼部。当脾胃积热或外感风热时,热毒会沿着经络传导至眼睑,导致局部气血凝滞,肉腐成脓,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同时,情绪波动、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使体内阴阳失衡,进一步加重热毒的积聚,增加麦粒肿的发病几率。
中医特色治疗:内外兼修,调和气血
中药内服
中医治疗麦粒肿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外感风热引起的麦粒肿,常用银翘散加减治疗。银翘散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薄荷、牛蒡子利咽透疹,助金银花、连翘解表散邪;桔梗、甘草宣肺利咽,调和诸药。通过疏散风热,使热毒从表而解,缓解眼睑的红肿疼痛症状。
若是脾胃积热导致的麦粒肿,则多采用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清胃散清胃凉血,方中黄连清泻胃火,升麻散火解毒,生地、丹皮凉血滋阴;导赤散清心利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生甘草梢调和诸药。两方合用,可清泻脾胃积热,导热下行,使热毒从下而泄,消除眼睑的硬结和肿痛。
中医外治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外治法在麦粒肿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针灸治疗麦粒肿具有显著疗效,常选取眼周穴位及远端穴位。眼周的睛明、攒竹、太阳等穴位,可疏通眼部经络气血,消肿止痛;远端的合谷、曲池等穴位,属于阳明经穴,能清泻阳明热毒。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目的。
此外,中药外敷也是常用的外治方法。可将新鲜的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的草药捣烂,敷于眼睑患处,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也可用金黄散、玉露散等中药粉剂,用醋或茶水调成糊状,外敷于眼睑,起到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作用。
预防麦粒肿:从生活细节入手,维护身体平衡
预防麦粒肿,关键在于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避免热毒积聚。首先,要注意饮食调理。日常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黄瓜、苦瓜、梨等,这些食物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减少食用辛辣、油腻、甘甜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甜品等,以免损伤脾胃,导致积热内生。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阴阳平衡的调节。避免过度用眼,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后,要适当休息,可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方式缓解眼部疲劳。注意眼部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避免细菌感染。此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
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加重体内的热毒。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听音乐、读书、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麦粒肿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但只要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正确认识其病因病机,采用内外兼修的治疗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预防,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就能有效避免麦粒肿的发生,呵护我们的眼部健康。
(许菲 焦作尖峰眼科医院 综合眼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