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乙肝患者出院后,家属如何按照传染科护士的建议处理患者用过的牙刷、毛巾等个人物品?

2025-07-21 18: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乙肝患者出院后,家属对其用过的牙刷、毛巾等个人物品进行科学处理,是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很多人担心这些日常用品会残留乙肝病毒,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首先说说牙刷。由于牙刷直接接触口腔黏膜,且使用后会残留唾液,因此处理时需格外谨慎。乙肝病毒在体外的存活能力较强,但对高温敏感。对于牙刷,不建议二次使用,因为其刷毛缝隙中容易藏匿病毒,且消毒过程难以彻底清除。正确的做法是将使用过的牙刷放入密封袋中,当作生活垃圾处理即可。如果出于特殊原因需要保留,可先将牙刷用流水彻底冲洗,然后放入沸水中煮沸。这里要注意,煮沸消毒的关键是持续高温,从水沸腾开始计时,至少需要保持 10 分钟以上。这是因为乙肝病毒的外层有蛋白质包膜,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破坏病毒结构,使其失去传染性。10 分钟的持续煮沸可以确保即使有少量病毒残留,也能被彻底灭活。​

再来看毛巾。毛巾质地较厚,且使用后会处于潮湿状态,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处理毛巾时,第一步是用肥皂水或洗衣液将其彻底清洗,去除表面的污渍和大部分病毒。清洗后,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式:将毛巾完全浸泡在水中,待水沸腾后继续煮 10-15 分钟。如果家中有消毒柜,也可将清洗后的毛巾放入消毒柜,选择高温消毒模式(温度不低于 121℃),消毒时间保持 30 分钟左右,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后的毛巾应单独存放,避免与家人的毛巾混放,以防交叉污染。​

除了牙刷和毛巾,患者用过的其他个人物品,如餐具、水杯等,处理方式也有讲究。对于餐具,同样可以采用煮沸消毒法,水沸腾后持续煮 10 分钟以上。如果是玻璃或陶瓷制品,还可放入烤箱,在 160℃的温度下烘烤 2 小时,也能有效杀灭乙肝病毒。患者的衣物、床单等织物,清洗时可先用温水加洗衣液浸泡 30 分钟,然后正常洗涤,洗涤完成后将其放在阳光下暴晒 4 小时以上,阳光中的紫外线结合高温能进一步减少病毒残留;若遇阴雨天,可使用烘干机,将温度调至 60℃以上,烘干 30 分钟以上也能起到消毒作用。​

对于剃须刀这类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处理时需更加小心。使用过的剃须刀应先用酒精棉片反复擦拭刀片和刀架,然后用流水冲洗干净,再放入沸水中煮沸 10 分钟以上。由于剃须刀直接接触皮肤,若皮肤有微小破损,感染风险会增加,因此建议患者专用一把剃须刀,且定期更换刀片。​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煮沸消毒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乙肝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在 37℃的环境下可存活 7 天左右,在血清中 30-32℃可保存 6 个月,零下 20℃时可存活 15 年。但它怕高温,在 65℃的环境下持续 10 小时、煮沸 10 分钟或高压蒸汽 121℃持续 10 分钟,才能将其灭活。因此,足够的高温和持续时间是确保消毒有效的核心。​

另外,在处理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家属也要做好自我防护。处理前应戴上一次性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处理完毕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 20 秒,确保手部清洁。​

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避免。比如,有人认为用酒精擦拭可以消毒乙肝病毒,其实乙肝病毒对酒精并不敏感,75% 的酒精对其灭活效果有限,因此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还有人觉得阳光暴晒能消毒,虽然阳光中的紫外线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受天气、光照强度和时间的影响较大,很难保证彻底杀灭病毒,所以不能作为主要的消毒方式。​

总之,乙肝患者出院后,家属不必过度恐慌,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处理个人物品,尤其是掌握好煮沸消毒的时间和要点,就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个人物品专人专用,定期消毒,才能更好地保障家人的健康。​

(刘春芝 夏邑县人民医院 传染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