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是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科学的康复训练是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错误方式则可能加重损伤或引发并发症,因此需掌握关键原则,采取循序渐进、个性化方案。
脊髓损伤后的康复训练需分阶段进行。急性期(受伤后 1-4 周),患者身体不稳定,训练重点是预防并发症。此阶段患者多卧床,易出现压疮、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协助患者每 2 小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通过被动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被动活动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牵拉关节,每个关节在正常范围内做屈伸、旋转等动作,每天 2-3 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 10-15 次,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此外,仰卧时在膝下垫软枕防膝关节过伸,侧卧时在两腿间放枕头避免髋关节内收,这些正确体位能保护关节,为后续康复打基础。
病情进入恢复期(受伤后 4 周 - 6 个月),患者身体渐稳定,可开始针对性主动训练,以提高肌力、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脊髓损伤患者肌力恢复有规律,多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大肌群向小肌群发展,训练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比如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有部分肌力时,可先做坐位平衡训练,坐在床边或轮椅上调整重心保持平衡,逐渐延长时间;坐位平衡稳定后,借助起立床或辅助器具进行站立训练,逐步增加站立角度和时间,增强下肢肌力和躯干控制能力。主动训练时,患者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度疲劳,出现疼痛、头晕等不适需立即停止并休息。
对于损伤较重、肢体功能恢复差的患者,康复重点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用辅助器具完成日常活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如颈髓损伤)可能需依靠轮椅,要进行轮椅操作训练,包括前进、后退、转弯、上下坡等,还要学习用轮椅转移到床或椅子上。同时可做上肢功能训练,如抓握、投掷、书写等,提高手部灵活性和肌力,帮助完成进食、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中,辅助器具的选择和使用很重要,患者要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损伤程度和功能需求选合适的轮椅、拐杖、矫形器等,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保证训练效果和安全。
除分阶段训练,还需牢记关键原则。个体化原则是首要,每个患者损伤部位、程度、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不同,康复方案必须因人而异。康复师要全面评估病情,制定包括内容、强度、频率等的个性化计划。像年轻、身体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老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则要降低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循序渐进原则也不可或缺。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缓慢,训练强度和难度要逐渐增加,不能急于求成。无论被动还是主动训练,都要从简单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动作,从低强度、低频率慢慢增加。例如肌力训练,先徒手做直腿抬高、屈膝等,肌力提高后再用沙袋、弹力带等增加阻力。突然高强度训练可能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损伤,影响康复。
全面性原则要求康复训练不仅关注肢体功能恢复,还要注重心肺功能、心理状态等。脊髓损伤患者因长期卧床或活动少,心肺功能可能受影响,训练中要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如呼吸训练、轮椅上的上肢划船动作等,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同时,脊髓损伤对患者心理打击大,易出现焦虑、抑郁,这些情绪会影响训练积极性和效果,所以要注重心理康复,家属和医护人员多沟通鼓励,帮患者树立信心,保持积极心态。
安全性原则是前提,任何训练都要在安全前提下进行。患者训练前要做好热身等准备活动,减少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风险;训练中保护受伤部位,避免再次损伤;训练后做放松活动缓解肌肉疲劳。此外,训练场地要整洁宽敞、无障碍物、地面防滑,防止患者摔倒;使用辅助器具的患者要定期检查器具安全性,确保性能良好。
长期性原则也很关键。脊髓损伤康复是长期过程,需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长期坚持配合。即使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恢复,仍要长期训练以维持功能、防止退化。且随着患者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变化,训练方案也要相应修改完善,适应不同阶段需求。
总之,脊髓损伤后的康复训练系统复杂,要遵循分阶段、个体化、循序渐进、全面性、安全性和长期性原则。患者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计划并坚持训练,家属和医护人员给予足够支持帮助,就能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回归家庭和社会。
(孙伟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中心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