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走路为何如此困难?这要从人体的 “通信系统” 说起。脊髓就像一条连接大脑与四肢的高速光缆,一旦因外伤、疾病等原因受损,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无法顺利传递到下肢肌肉,同时肢体的感觉信号也难以传回大脑,原本协调的步态便会出现断裂 —— 肌肉无力、痉挛、平衡失调等问题接踵而至,让简单的行走变成巨大的挑战。不少患者会发现,哪怕只是想抬起脚尖,都会像在淤泥中拔腿般费力,每一步都伴随着肌肉不受控的颤抖。
幸运的是,现代康复技术正通过多种方式为患者重建行动通路。物理治疗是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手段之一,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通过针对性的肌力训练,比如借助弹力带进行髋关节屈伸练习时,能清晰感受到肌肉从微弱颤动到逐渐发力的变化;利用平衡板锻炼核心稳定性时,治疗师会跪在旁边,用手掌轻托患者腰部,在身体摇晃的瞬间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撑。而步态训练则更注重动作的协调性,患者可能先在平行杠内练习重心转移,金属杠传来的冰凉触感反而能带来安全感,再借助减重步态训练系统,通过悬挂装置减轻下肢负重,在安全保护下重复迈步动作,重新学习脚跟先着地、脚掌蹬地的正确发力顺序。这种反复训练能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突触连接,即便原始的脊髓通路受损,也能通过 “旁路” 实现部分功能代偿,就像在断了的光缆旁架起临时桥梁。
矫形器的应用为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撑。针对踝关节无法背屈的患者,踝足矫形器能固定关节,防止走路时脚尖拖地,有患者形容戴上它后,“像是给脚踝装了个智能刹车,每一步都踏实多了”;而截瘫患者常用的膝踝足矫形器,则通过金属支架或碳纤维材料支撑整个下肢,帮助患者借助拐杖实现站立和行走。近年来,智能矫形器的出现更带来了突破,内置的传感器能感知患者的动作意图,通过微型电机主动辅助关节屈伸,让步态更自然流畅,减少体力消耗,有位年轻患者第一次穿上它走完 20 米时,激动得红了眼眶:“这是受伤后第一次不用人扶着自己走到窗边看街景。”
神经修复技术的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功能性电刺激技术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瘫痪的肌肉,使其按一定节奏收缩,比如刺激股四头肌带动膝关节伸直,配合胫前肌收缩完成足背屈,从而模拟正常步态,患者会感觉到原本僵硬的肌肉突然有了 “自己的想法”,跟着电流的节奏轻轻跳动。对于损伤平面较低的患者,植入式神经刺激器可长期稳定地调控肌肉活动,甚至能帮助患者完成上下楼梯等复杂动作。而干细胞治疗、神经再生技术虽仍在研究阶段,但动物实验已证实,某些干细胞能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损伤区域的髓鞘再生,为脊髓 “光缆” 的修复提供了潜在可能。
康复过程中,心理支持同样不可或缺。许多患者在受伤后会因行动受限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而康复训练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坚持,阶段性的进步尤为重要。治疗师会通过设定短期目标,比如从独立坐稳到扶站 10 秒,再到步行 5 米,让患者在每一步微小的成功中积累信心。当有人第一次不借助任何支撑独立站稳 3 秒时,治疗室里常常会响起掌声,那短暂的平衡里藏着数周训练的汗水。同时,康复团队还会指导患者进行家庭训练,比如利用家中的桌椅进行平衡练习,鼓励家属参与辅助,形成持续的康复环境,有位阿姨说:“女儿每天陪我练站,她数‘一、二、三’的声音,比任何治疗仪器都管用。”
值得注意的是,康复效果与损伤后的干预时机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脊髓损伤后的 “黄金恢复期”(通常为受伤后 6 个月内)开展系统康复,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即便是陈旧性损伤患者,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也能在改善肌肉状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取得进展。
如今,脊髓损伤已不再是 “终身瘫痪” 的代名词。从传统的物理训练到智能辅助设备,从神经刺激技术到前沿的再生医学,多种康复手段正形成合力,帮助患者一步步打破身体的限制。每一次艰难的迈步,都是神经与意志的双重突破;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在为 “重新行走” 的梦想增添筹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脊髓损伤患者将重新找回行走的力量,拥抱更有质量的生活。
(孙伟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中心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