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卒中后康复黄金期,如何科学开展肢体与语言训练?

2025-04-08 18: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卒中,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往往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后恢复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发病后的“黄金康复期”(通常指发病后的前3-6个月),对于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残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脑卒中后的黄金康复期内,科学开展肢体与语言训练,帮助患者重拾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一、肢体功能康复:循序渐进,全面锻炼

1. 早期介入,被动训练

在脑卒中急性期过后,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应尽早开始肢体康复训练。初期,由于患者可能处于瘫痪状态,训练应以被动活动为主,如关节的屈伸、旋转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家属或康复师可通过轻柔的手法帮助患者进行活动,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

2. 逐步过渡,主动训练

随着患者肌力的逐渐恢复,训练应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这包括在床上进行翻身、坐起、床边站立等动作,以及利用平行杠、助行器等辅助设备进行步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平衡感和协调性的培养,逐步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以激发患者的潜能,促进功能恢复。

3. 个性化方案,全面锻炼

每位脑卒中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至关重要。这包括根据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平衡能力等因素,设计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如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协调性训练等。同时,还应注重全身各部位的均衡锻炼,避免只关注某一部位的训练而忽视其他部位,导致功能恢复不均衡。

二、语言功能康复:多管齐下,刺激恢复

1. 早期评估,明确障碍类型

脑卒中后语言障碍的类型多样,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等。因此,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前,应先进行全面的语言评估,明确患者的障碍类型及程度,以便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 听理解训练,奠定沟通基础

听理解是语言交流的基础。对于存在听理解障碍的患者,可通过简单的指令训练、故事讲述等方式,逐步提高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训练过程中,应注重语速、语调、词汇量的控制,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口语表达训练,促进语言输出

针对口语表达障碍的患者,可通过单词复述、短语练习、对话模拟等方式,逐步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时,应注重发音的准确性、语调的自然性以及词汇的丰富性,鼓励患者多说话、多练习,以增强其语言自信心。

4. 阅读与书写训练,全面促进恢复

阅读和书写是语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存在阅读或书写障碍的患者,可通过阅读简单文章、书写日记等方式,逐步提高其阅读和书写能力。训练过程中,应注重材料的难易度、训练时间的安排以及患者情绪的调节,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保持耐心与信心: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患者和家属都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功能恢复是可能的。

遵循专业指导: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康复师或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避免盲目训练或过度训练,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注重心理调适:脑卒中后,患者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属和康复团队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促进康复进程。

融入日常生活:将康复训练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如通过家务活动、社交活动等方式,逐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总之,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康复师和医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系统、个性化的肢体与语言训练,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能在黄金康复期内取得显著的功能恢复,重拾生活的希望与乐趣。

 

(刘艳贞 南阳南石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