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干眼症的中医养护:肝肾阴虚与气血濡养的奥秘

2025-05-16 13: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电子屏幕占据生活大半时间的当下,越来越多人被眼睛干涩、刺痛、异物感等症状困扰,去医院检查后,得到的诊断往往是 “干眼症”。现代医学认为,干眼症是由于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多,导致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的疾病。而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干眼症的发生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能濡养眼目密切相关,探寻其中的奥秘,能为我们养护眼睛提供独特且有效的思路。 

中医视角下干眼症的根源:肝肾阴虚与气血不足 
中医讲究 “五轮学说”,将眼睛分为肉轮(眼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和水轮(瞳仁),并与五脏相对应。其中,肝开窍于目,《黄帝内经》中提到 “肝受血而能视”,肝脏所藏之血滋养眼睛,才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生血,精血同源,肾精充足也有助于濡养眼目。当肝肾阴虚时,精血无法上荣于目,眼窍得不到充足滋养,就容易出现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 

同时,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眼睛的正常生理活动同样依赖气血的濡养。若气血亏虚,不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眼部,眼部组织就会因缺乏滋养而出现功能减退,引发干眼症。此外,长期熬夜、过度用眼、情志不畅等不良生活习惯,会进一步损耗肝肾之阴,阻碍气血运行,加重干眼症的症状。 

肝肾阴虚与气血不足在干眼症中的具体表现 
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除了常见的眼睛干涩、畏光、视物模糊外,还可能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口干咽燥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扰乱心神,且不能滋养身体其他部位所致。而气血不足导致的干眼症,患者往往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眼睛容易疲劳,且干涩症状在劳累后会明显加重。这是由于气血亏虚,无法为眼睛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眼部功能下降,对疲劳的耐受性降低。 

中医养护干眼症的策略:滋补肝肾,调养气血 
中药调理 
针对肝肾阴虚,中医常用滋补肝肾之阴的中药方剂,如杞菊地黄丸。该方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枸杞子养肝明目,菊花清肝泻火,诸药合用,能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导致的眼目干涩。对于气血不足者,八珍汤是不错的选择,它由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和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可使气血充足,眼部得到充分濡养。但中药的使用需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用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饮食调养 
在饮食方面,可多食用一些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的食物。黑芝麻、黑豆、核桃等黑色食物,入肾经,具有补肾益精的作用;猪肝、菠菜富含铁元素,能补血养肝;桂圆、红枣则有补气血、安神的功效。此外,菊花枸杞茶也是日常护眼的佳品,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滋补肝肾,二者搭配,既可以缓解眼睛干涩疲劳,又能滋养肝肾之阴。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养应长期坚持,合理搭配,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阴虚火旺的症状。 

穴位按摩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经络与眼睛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按摩眼部周围及相关穴位,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干眼症症状。常用的穴位有睛明穴、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太阳穴等。每天早晚,用食指或中指指腹轻轻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压 3 - 5 分钟,力度以稍有酸胀感为宜。此外,还可以按摩太溪穴(肾经原穴,可滋补肾阴)、三阴交穴(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之处,能补气血、调肝肾),从整体上调节身体机能,达到养护眼睛的目的。 

生活习惯调整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养护眼睛、防治干眼症的重要环节。首先要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遵循 “20 - 20 - 20” 法则,即每用眼 20 分钟,向 20 英尺(约 6 米)以外的远处眺望至少 20 秒。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肝脏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以促进精血的生成和储存。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肝气的疏泄,进而影响气血运行。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对眼睛的养护也大有裨益。 

结语 
干眼症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从中医肝肾阴虚与气血濡养的角度出发,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养、穴位按摩以及生活习惯的调整等综合养护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症状,从根本上滋养眼部,预防和缓解干眼症。中医养护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养护方案也需因人而异。希望大家都能重视眼部健康,掌握中医养护眼睛的奥秘,拥有明亮清晰的视界。 

 

(许菲 焦作尖峰眼科医院 综合眼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