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急诊室推来一位捂着胸口的中年男性,他脸色苍白、冷汗淋漓:“医生,胸口像被巨石压住,喘不上气……”这种典型的冠心病急性发作场景,在医院每天都在上演。作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冠心病导致的死亡占心血管病死亡的40%以上,而约60%的患者首次发作就表现为猝死。突发胸痛是冠心病最直接的信号,但常被误认为“胃痛”“岔气”而延误救治。读懂胸痛背后的危机,掌握正确应对方法,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一、冠心病的“前世今生”:血管里的“堵车”危机
冠心病的本质是冠状动脉“堵车”。心脏如同永不停歇的泵,每天跳动10万次,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冠状动脉就是给心脏供血的“高速公路”。当血液中的胆固醇、脂质在血管壁沉积,会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就像水管里的水垢越积越厚,最终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当血管狭窄超过50%,心肌供血不足,就会引发冠心病;完全堵塞时,心肌因缺血坏死,便是危及生命的心肌梗死。
斑块的“稳定性”决定危险程度。有些斑块像“厚皮橘子”,外层纤维帽坚硬,短期内不易破裂,仅表现为活动后胸痛(心绞痛);另一些则像“薄皮西瓜”,纤维帽脆弱,情绪激动、劳累等诱因下可能突然破裂,激活凝血机制形成血栓,瞬间堵塞血管。约70%的急性心梗由这种“不稳定斑块”引发,且发病前往往无明显征兆,这也是冠心病最危险的特点。
心脏对缺血极其敏感。心肌细胞一旦缺血,30秒内就会出现代谢异常,2分钟后开始功能障碍,持续20分钟以上就会发生不可逆坏死。因此,冠心病救治的核心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每延误30分钟,死亡率就会增加7.5%。
二、胸痛的“危险信号”:学会区分致命与普通
冠心病胸痛有“典型特征”。多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性疼痛,像“被石头压住”“捆住”一样,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甚至背部放射;常伴随出汗、胸闷、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后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3-5分钟缓解(心绞痛),若持续超过20分钟不缓解,需高度警惕心梗。这些特征被称为“心梗三联征”,出现任何一项都需立即就医。
容易混淆的“非典型胸痛”。女性、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胸痛可能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胸闷、气短;有的是上腹部疼痛,被误认为“胃痛”;还有的以牙痛、咽喉紧缩感为主要症状。这些“不典型信号”更易被忽视,导致延误救治。临床数据显示,约20%的女性心梗患者首发症状不是胸痛,而是恶心、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
这些情况“大概率不是冠心病”。若胸痛呈针刺样、瞬间消失,或随呼吸、体位变化加重(如转身时痛),多为胸壁肌肉、神经或胸膜问题;若疼痛局限在一点,按压时加重,可能是肋软骨炎;若伴随反酸、烧心,餐后或空腹时明显,更可能是胃食管反流。但需注意,这些判断不能替代专业检查,尤其对高危人群,任何胸痛都不应掉以轻心。
三、冠心病的“高危人群”:谁在危险边缘徘徊?
不可控因素:年龄与遗传。男性45岁以上、女性绝经后(约55岁),冠心病风险显著上升,这与血管老化、激素变化相关;有家族史者风险更高,父母一方在55岁前患冠心病,子女发病风险增加2倍。这些因素虽无法改变,但可通过控制其他风险提前预防。
可改变的“四大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血管杀手”,血压长期≥140/90mmHg,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使冠心病风险增加3-4倍;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斑块的“原料”,水平每升高1mmol/L,心梗风险增加20%;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更早、更严重,冠心病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4倍,且心梗后预后更差;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吸烟者冠心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戒烟后风险可逐渐降低。
生活方式埋下的“隐患”。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会导致代谢紊乱,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协同增加冠心病风险;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使血管弹性下降,血流缓慢,加速斑块沉积;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诱发斑块破裂。临床发现,“应酬多、压力大、运动少”的中年男性,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重灾区”。
四、突发胸痛的“黄金急救”: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立即停下一切活动。突发胸痛时,无论在做什么(运动、工作、赶路),都要马上停止,就地休息,保持镇静——紧张和活动会增加心脏耗氧,加重心肌缺血。若周围有人,及时求助,不要独自硬撑。
硝酸甘油的“正确用法”。若既往确诊冠心病,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含服时坐位或卧位,避免站立时血压下降摔倒;5分钟后若不缓解,可再含服1片(最多3片)。注意:硝酸甘油有效期约6个月,需避光保存,过期可能失效;血压低、青光眼患者禁用。
拨打120是“最关键一步”。若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应立即拨打120,清晰说明症状、位置、既往病史和准确地址。研究显示,通过120转运的患者,比自行就医者更快接受专业救治,死亡率降低20%。等待救援时,保持通风,解开衣领,若出现心跳骤停,周围人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记住“黄金120分钟”。从胸痛发作到开通堵塞血管的最佳时间是120分钟内,这段时间内血管开通,可最大程度挽救心肌,减少后遗症;超过2小时,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因此,救治的核心是“快”——快速识别、快速求助、快速救治。
五、冠心病的“长期管理”:防复发比急救更重要
药物治疗是“基础防线”。确诊冠心病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减少心脏耗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保护血管和心脏功能。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否则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生活方式“全面改造”。饮食上坚持“低盐低脂”,每天盐摄入≤5克,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多吃蔬菜(每天500克)、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鱼、禽、豆类);戒烟限酒,吸烟者必须彻底戒烟,饮酒者男性每天酒精≤25克(约啤酒750ml),女性≤1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以不引发胸痛为宜,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将BMI维持在18.5-24.9kg/m²。
定期复查“不可松懈”。每3-6个月复查血压、血脂、血糖,确保指标达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血压<130/80mmHg);每年做一次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必要时进行冠脉CT或造影,了解血管狭窄变化。通过定期监测,可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能隐藏在一次加班后的疲惫中,潜伏在一顿油腻的晚餐后,甚至伪装成普通的“小毛病”。但只要我们能识别胸痛的危险信号,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就能有效降低它的威胁。记住,面对突发胸痛,最大的错误是“再等等看”,最正确的选择是“立即行动”——因为在与冠心病的赛跑中,我们赢不起时间,更输不起生命。
(郭胜楠 河南省滑县留固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