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肌梗死:突发胸痛别大意,警惕急性心梗的致命风险

2025-01-25 10: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急诊室的抢救灯下,52岁的张先生捂着胸口蜷缩在病床上,额头上的冷汗浸透了衣襟。“医生,我就是刚才搬花盆时突然胸口疼,像被大石头压住一样……”话音未落,他的血压骤降,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这是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室颤动,生死就在瞬息之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全国各大医院的急诊室上演。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每年因急性心梗去世的人数超过50万,平均每1分钟就有1人因此失去生命。面对这种来势汹汹的致命疾病,及时识别症状、正确急救和科学预防,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一、胸口的“红色警报”:急性心梗的典型信号
急性心肌梗死,通俗来说就是心脏的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坏死。这种血管阻塞往往毫无征兆,就像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突然发生坍塌,车流瞬间停滞。心脏作为全身血液循环的“发动机”,一旦心肌细胞大规模坏死,就会导致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引发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是急性心梗最具代表性的症状。患者常常描述这种疼痛“像被大象踩住胸口”“胸口被捆了根紧绳”,疼痛会向左肩、左臂甚至下颌部放射,同时伴有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疼痛通常持续超过20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也无法缓解——这是与普通心绞痛最关键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患者会出现“不典型症状”。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可能感觉不到剧烈疼痛,仅表现为胸闷气短;老年人可能以牙痛、咽痛为首要表现;女性患者则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后背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伪装”的信号常常被误认为是胃病、颈椎病或疲劳所致,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二、黄金120分钟: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赛跑
医学上把急性心梗发病后的120分钟称为“黄金救治时间”。研究表明,发病30分钟内开通阻塞血管,患者死亡率可降至3%以下;而超过12小时再治疗,死亡率会飙升至25%以上。这是因为心肌细胞一旦缺血超过20分钟就会开始坏死,且这种坏死是不可逆的——每延迟1分钟,就会有1.5个心肌细胞永久死亡。

当突发胸痛时,正确的急救步骤应该是: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原地平卧休息,避免情绪激动;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说明具体地址、症状和发病时间;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若无效可再服1片(最多3片);若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周围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切勿自行驾车前往医院。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急性心梗患者在自行就医途中发生猝死,这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速病情恶化。等待救护车时,最好打开房门,方便医护人员快速进入。

三、潜藏的“血管杀手”:心梗的危险因素
急性心梗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血管病变的“总爆发”。就像生锈的水管最终会破裂一样,冠状动脉在多种危险因素的作用下,会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突然破裂时,就会引发血栓形成,阻塞血管。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是导致血管病变的主要元凶。血压长期偏高会像高压水枪一样冲击血管壁,使血管内皮受损;血脂异常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高血糖则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数据显示,“三高”人群患心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6倍。

不良生活习惯也在悄悄“腐蚀”血管。长期吸烟会使烟草中的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导致心肌缺氧;过量饮酒会引起血压波动,诱发斑块破裂;久坐不动会使血液流速减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而高盐高脂饮食则会直接升高血压、血脂,为心梗埋下隐患。

此外,年龄、性别和家族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男性45岁以上、女性绝经后,心梗发病率会显著上升;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但近年来,心梗发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30-40岁的患者已不罕见,这与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四、构筑防线:远离心梗的科学预防
预防急性心梗,本质上是一场“血管保卫战”。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就像定期保养汽车能避免半路抛锚一样,对血管进行“日常维护”,能有效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

控制“三高”是预防的核心。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管理血糖,高血脂人群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定期监测指标,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研究表明,坚持规范治疗的“三高”患者,心梗发生率可降低50%以上。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护心符”。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均衡多样”的原则,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运动方面,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避免久坐;坚决戒烟限酒,吸烟量与心梗风险呈正相关,戒烟1年后风险即可下降50%;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升高血压和心率,增加心肌耗氧。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有危险因素者建议加做心脏超声和血脂检查;对于有胸痛症状或高危人群,可进行冠状动脉CT或造影,明确血管病变情况。早发现、早干预,能有效避免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心梗。

心脏是生命的引擎,每一次跳动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当突发胸痛时,记住“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及时拨打120,为自己争取生机。而在日常生活中,控制“三高”、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对心脏最好的呵护。愿我们都能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筑牢健康防线,让生命的引擎持续有力地跳动。

(张振 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