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常被误解为 “心脏累垮了,必须一动不动”,于是很多患者选择长期 “躺平”,以为这样能让心脏 “休息”。但从心血管内科临床实践来看,这种做法反而可能让身体越来越虚弱。适度活动不仅不会加重心脏负担,还能像给心脏和身体 “充电”,让精力逐渐恢复,更有劲儿。下面就来详细说说心衰后适度活动的道理和方法。
一、总 “躺平” 的 “隐形代价”
心衰患者担心活动会增加心脏耗氧,于是选择长期卧床或久坐,这种 “过度保护” 其实暗藏诸多风险:
1. 肌肉萎缩,体能下降:身体就像一台需要运转的机器,长期不活动,肌肉会逐渐萎缩,力量减退。下肢肌肉尤其明显,可能连走路、起身都变得困难。肌肉量减少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变弱,人会越来越没劲儿,形成 “越不动越无力” 的恶性循环。
2. 血液循环变慢,血栓风险升高:久坐或卧床时,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尤其下肢静脉血液容易淤积,就像河流流速变缓会泥沙沉积一样,血液中的血小板等成分也可能聚集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流动阻塞肺部血管,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3. 肺部功能退化,呼吸更费力:长期卧床会使肺扩张受限,肺泡通气量减少,痰液不易咳出,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同时,呼吸肌也会因缺乏锻炼而力量减弱,导致呼吸变得浅而快,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进一步加重心衰患者的呼吸困难。
4. 情绪低落,生活质量下降:长期 “躺平” 会让患者与社会和家庭活动脱节,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情绪不佳又会反过来影响睡眠和食欲,导致身体状态更差,陷入 “身体虚弱 — 情绪低落 — 更虚弱” 的困境。
二、适度活动的 “护心逻辑”
适度活动对心衰患者来说,就像给心脏和身体进行 “温和锻炼”,能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且不会过度增加心脏负担:
1. 增强肌肉力量,减轻心脏 “负荷”:适度活动能锻炼骨骼肌,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肌肉力量增强后,身体在活动时消耗的能量更高效,心脏不需要额外 “卖力” 就能满足身体需求,相当于给心脏 “减负”。比如,强壮的腿部肌肉能更轻松地完成走路等动作,减少心脏的泵血压力。
2. 改善血液循环,让血液 “动起来”:活动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能像 “泵” 一样推动血液回流心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这能减少血液淤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同时让心脏输出的血液更顺畅地到达全身各个器官,改善组织供氧和营养供应。
3. 提升心肺功能,增强 “耐力储备”:规律的适度活动能提高心脏的收缩效率和肺部的通气能力。心脏每次跳动能泵出更多血液,肺部能更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身体的耐力会逐渐增强,从原来走几步就喘,慢慢变得能走更远的路,活动时更有底气。
4. 调节神经内分泌,稳定 “身体内环境”:心衰时,身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出现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激活等,会加重心脏负担。适度活动能帮助调节这些系统,使其逐渐恢复平衡,减少对心脏的不良影响,就像给身体的 “调节系统” 复位。
三、心衰后活动的 “黄金原则”
心衰患者的活动不能盲目进行,需要遵循科学原则,就像给活动 “划红线”,既保证安全,又能达到锻炼效果:
(一)循序渐进,从 “小剂量” 开始
活动强度和时间要逐步增加,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可以从每天 5 - 10 分钟的轻度活动开始,如缓慢散步、原地踏步等,适应后再逐渐增加到 15 - 30 分钟,每周 3 - 5 次。就像给植物浇水,一次不能浇太多,要慢慢渗透,才能被充分吸收。
(二)量力而行,以 “不难受” 为标准
活动时要密切关注自身感受,以不出现明显气喘、胸闷、心悸、头晕、疲劳为前提。可以用 “谈话测试” 来判断强度是否合适:活动时能正常说话,不感到吃力,说明强度适中;如果说话时气喘吁吁,无法连贯表达,就需要降低强度或停止活动。
(三)选择 “温和” 项目,避开 “剧烈” 运动
适合心衰患者的活动项目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温和动作)、慢速骑自行车等低强度、节奏感强的有氧运动。应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跳绳、举重等,这些运动对心脏的冲击力大,可能诱发不适。
(四)定时规律,形成 “活动生物钟”
尽量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活动,比如早餐后 1 - 2 小时,此时身体状态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低血糖等问题。规律的活动能让身体形成适应,效果更稳定,就像每天定时吃饭睡觉一样,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
四、不同阶段的 “活动指南”
心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活动方案也需要 “量身定制”,根据心功能状态调整:
(一)心功能较稳定阶段(NYHAⅠ - Ⅱ 级)
此阶段患者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可进行中等强度的轻度有氧运动。比如每天散步 20 - 30 分钟,速度以不感到劳累为宜;也可以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碗等,但要避免长时间弯腰、下蹲或搬重物。每周可安排 2 - 3 次轻度的肌肉训练,如用弹力带进行上肢和下肢的简单抗阻练习,每次 10 - 15 分钟,增强肌肉力量。
(二)心功能改善阶段(从 NYHAⅢ 级恢复至 Ⅱ 级)
处于此阶段的患者,之前可能因病情较重活动量极少,在病情改善后,需从更低强度开始。可以先从床边活动开始,如坐在床边双脚下垂,或在家人协助下站立几分钟,每天 2 - 3 次。适应后再慢慢过渡到室内短距离散步,每次 5 - 10 分钟,逐渐增加到 15 分钟。活动后要保证充分休息,避免疲劳累积。
(三)活动中的 “暂停信号”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活动时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
· 明显的胸闷、胸痛、心悸;
· 剧烈气喘,休息后仍不能缓解;
· 头晕、眼前发黑、出冷汗;
· 下肢水肿突然加重或出现新的水肿。
如果休息后症状仍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五、活动前后的 “护心细节”
做好活动前后的准备和收尾工作,能让活动更安全、有效,就像给活动 “加保险”:
(一)活动前:充分 “热身”,唤醒身体
活动前用 5 - 10 分钟进行热身,做一些轻柔的动作,如伸展手臂、活动脚踝、缓慢转动腰部等,让肌肉和关节逐渐放松,心率慢慢升高,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热身能减少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的风险,也能让心脏有一个适应过程,避免突然活动带来的负担。
(二)活动中:保持 “平稳”,关注状态
活动时要保持呼吸平稳,不要屏气用力;步伐或动作节奏要均匀,避免忽快忽慢。可以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遵医嘱),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是在户外活动,要选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时候,避开高温、严寒、大风、雾霾等恶劣天气,以免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
(三)活动后:缓慢 “降温”,补充能量
活动结束后,不要立即停下来,用 5 分钟左右进行整理活动,如慢走、深呼吸、轻轻拍打四肢等,让心率和呼吸逐渐恢复到活动前的水平。活动后可以适当饮用温开水,补充水分,但不要一次性喝太多。如果活动时间较长,可在活动后半小时适当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全麦面包、水果等,补充能量。
六、其他配合 “增效” 的习惯
适度活动需要与其他健康习惯配合,才能让身体状态更好,就像 “多管齐下” 调理身体:
(一)坚持药物治疗,打好 “基础”
活动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心衰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能改善心脏功能,为活动提供 “基础保障”。不要因为活动后感觉好转就擅自停药或减药。
(二)合理饮食,提供 “能量燃料”
保持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的饮食,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水肿加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支持活动时的消耗。
(三)保证充足睡眠,助力 “身体修复”
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优质睡眠,让心脏和身体在休息中得到修复。睡眠质量差会影响体力恢复和活动效果,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改善睡眠。
心衰后总 “躺平” 并非良策,适度活动才是帮助身体恢复活力的有效方式。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做好活动前后的细节护理,再配合药物治疗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心衰患者能逐渐找回 “力气”,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活动方案应在医生评估后制定,尤其是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如果活动中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方案,才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收获活动带来的好处。
(温宝平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