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称为 “后天之本”,掌管着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运化,就像身体里的 “营养加工厂”。它们偏爱温和、规律的对待,可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习惯,却在悄悄 “惹它生气”,久而久之便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态。中医院消化内科医生结合中医理念和临床经验,为大家盘点那些容易伤害脾胃的习惯。
一、饮食 “任性妄为”,脾胃最先 “受委屈”
脾胃的主要功能是处理进入体内的食物,饮食上的不节制是最常见的 “惹气” 根源。
1. 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就像让脾胃在 “超负荷运转” 和 “闲置罢工” 之间反复切换。一顿吃撑时,脾胃需要调动更多的气血来消化食物,长期如此会导致脾胃功能逐渐减弱,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而过度节食则会让脾胃缺乏 “工作材料”,功能逐渐退化,就像长期不运转的机器会生锈一样。
2. 偏爱生冷寒凉食物:是脾胃的 “大敌”。冰饮、冰水果、生鱼片等食物,进入体内会像给脾胃泼了一盆冷水,导致脾胃阳气受损。中医认为 “脾喜温恶寒”,阳气不足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就像寒冷的天气会让植物生长变慢,脾胃受寒后也会 “消极怠工”。
3. 辛辣刺激、油腻厚味食物过量:会让脾胃 “不堪重负”。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的负担;油炸食品、肥肉等油腻食物则难以消化,会让脾胃在消化过程中消耗过多能量,长期下来容易引发脾胃湿热,出现口苦、口臭、便秘等问题。
4. 吃饭速度过快:也会惹脾胃不快。食物没有充分咀嚼就进入胃里,会增加脾胃的消化负担,就像把没拆包装的食物直接放进机器,容易导致机器卡顿。而且,快速进食还会让人不知不觉吃多,进一步加重脾胃的工作量。
二、作息 “黑白颠倒”,脾胃跟着 “乱节奏”
脾胃的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像工厂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作息紊乱会打乱它们的节奏,影响正常功能。
1. 长期熬夜:是扰乱脾胃节奏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夜间是身体修复和脏腑休息的时间,晚上 11 点到凌晨 3 点,是胆经和肝经当令,而脾胃在凌晨 3 点到 7 点(寅时和卯时)需要充足的气血来进行修复和准备工作。长期熬夜会让脾胃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气血供应不足,功能逐渐下降,就像工人长期加班会疲劳一样,脾胃也会因 “过度劳累” 而受损。
2. 早上睡懒觉不吃早餐:会让空腹的脾胃 “空转”。经过一夜的休息,早上脾胃已经做好了消化食物的准备,此时不吃早餐,脾胃就会像空转的机器一样磨损,时间长了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等问题。
3. 睡前大量进食:会让脾胃在本该休息的时候 “被迫加班”。晚上人体代谢减慢,脾胃功能也相对减弱,此时吃太多东西,脾胃无法及时消化,食物就会在胃里堆积,形成积食,进而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胀、反酸等症状。
三、情绪 “大起大落”,脾胃跟着 “受牵连”
中医有 “肝木乘脾土” 的说法,情绪变化尤其是负面情绪,会通过影响肝脏进而波及脾胃,让脾胃 “无辜受气”。
1. 长期焦虑、紧张:会让脾胃的 “动力” 下降。人在焦虑时,肝气会变得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就像一条通畅的管道被堵住,食物的消化和运输都会受到阻碍。此时人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这就是脾胃在情绪影响下 “闹脾气” 的表现。
2. 经常生气、发怒:会让脾胃 “受到冲击”。发怒时肝气会过度旺盛,进而 “侵犯” 脾胃,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胃痛、胃胀、恶心等症状。就像狂风会吹倒庄稼一样,暴怒的情绪也会打乱脾胃的正常工作。
3. 过度思虑:也是脾胃的 “隐形杀手”。中医认为 “思伤脾”,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而过度思虑,会让脾胃的气血供应减少,影响其运化功能。很多人在专心思考时会忘记吃饭,或者吃不下饭,就是思虑影响脾胃的直接体现。
四、保暖 “掉以轻心”,脾胃容易 “受寒凉”
脾胃喜温怕冷,不注意保暖,让脾胃受寒,也是惹它生气的常见原因。
1. 腹部受凉:是最直接的伤害。腹部是脾胃所在的位置,夏天穿露脐装、冬天衣服穿得单薄,都会让寒气直接侵袭脾胃。寒气进入脾胃后,会导致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功能下降,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像温暖的房间突然开了冷气,里面的 “工作者” 会因寒冷而行动迟缓。
2. 天冷时贪吃凉食:会让脾胃 “内外受寒”。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体本身就需要更多的阳气来抵御外寒,此时再吃凉食,就会让脾胃同时受到外寒和内寒的双重刺激,加重脾胃的损伤,比平时吃凉食对脾胃的伤害更大。
3.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会让湿寒之气侵入脾胃。中医认为 “湿邪困脾”,潮湿的环境会让湿邪进入体内,与寒邪结合形成湿寒,困住脾胃,导致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出现身体沉重、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状。
五、用药 “随心所欲”,脾胃可能 “被误伤”
药物虽然能治疗疾病,但一些不当的用药习惯,可能会在治病的同时伤害脾胃,让脾胃 “雪上加霜”。
1. 长期自行服用苦寒药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一些人认为上火了就吃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这些药物大多性质苦寒,短期适量服用没问题,但长期自行服用,会让脾胃阳气受到损伤,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2. 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脾胃的 “内环境”。抗生素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杀死肠道内的有益菌群,而肠道菌群与脾胃的消化功能密切相关。菌群失衡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3. 不遵医嘱过量服用药物:会加重脾胃的代谢负担。药物进入体内后,需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和肝脏的代谢,过量服用药物会让脾胃在消化药物的过程中过度劳累,进而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功能。
六、运动 “极端行事”,脾胃也会 “受影响”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脾胃运化,但运动不当,也会让脾胃 “不舒服”。
1. 刚吃完饭就剧烈运动:会让脾胃 “晃动荡漾”。饭后胃里充满了食物,此时剧烈运动,会让胃部受到震动,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能导致胃下垂等问题。就像装满东西的袋子,剧烈晃动会让里面的东西洒出来或损坏袋子,饭后剧烈运动对脾胃的伤害也是如此。
2. 长期缺乏运动:会让脾胃 “动力不足”。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脾胃消化食物,长期不运动,胃肠蠕动减慢,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出现积食、腹胀等症状,就像长时间不活动的人会变得懒惰一样,脾胃也会因缺乏运动而 “变懒”。
3. 运动过度:则会让脾胃 “气血不足”。过度运动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气血来供应运动所需,导致脾胃的气血供应减少,影响其正常功能。中医认为 “劳则气耗”,过度劳累包括运动过度,都会损伤脾胃之气,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胃的健康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可能正在悄悄伤害它们。想要脾胃保持 “平和”,就要避免这些 “惹气” 的习惯,用温和、规律的方式对待它们,让这个 “后天之本” 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郭卫涛 济源市中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