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是医学护理的本质和核心,是患者的需求和权力。有效的人文关怀举措能让患者有良好的就医体验和感受,能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在手术室的患者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抵触等负性心理反应。对手术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手术的每一个环节,给予患者身心全方位的支持与慰藉、有利于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改善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体验
一、术前:消除未知恐惧,建立信任桥梁
(一)深入术前访视
手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会来到患者病房进行术前访视。
1. 护士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过往病史。
2.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活动能力、心理状态、血管情况、皮肤情况等。
3.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告知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术前、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配合方法,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比如::禁饮禁食要求;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大致流程;告知仪器设备会发出声音;进入手术室的着装和物品带入要求等,帮助患者解除因未知产生的恐惧阴霾。
4. 适当心理疏导,增强信心,增强对手术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二)手术等待不焦虑
1. 术前准备间:术前准备间采用信息化系统集中宣教,制作专业动画宣教视频,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内容包括手术患者进出手术室流程、围术期的配合及注意事项等,征求患者意见,开启背景音乐,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
2. 儿童等候区:儿童患者在手术室门口设置陪伴区,有家属陪伴患儿减少哭闹、恐惧情绪,
手术间人员、物品准备就绪后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共同将患儿接入手术间;在陪伴区为患儿准备有动画片、图书、玩具等物品,减轻患儿等待时紧张情绪;接患儿入手术间时为患儿提供卡通汽车,让患儿探索式坐卡通汽车进入手术间,减轻患儿与家属分离焦虑和对手术室的恐惧。
3. 患者家属等候区:家属等候区设置有家属呼叫系统,有任何特殊情况,家属能够通过呼
叫系统迅速到达谈话间或患者通道。在手术患者家属等候区安装有显示屏,动态显示手术患者信息,便于患者家属及时了解手术患者情况及手术进程。
二、术中:细节之处见温暖,专业守护显担当
(一)贴心陪伴,隐私保护
1. 麻醉前主动安慰体贴、关心患者,态度真诚、亲切,语言温柔、委婉,用通俗易懂的语
言介绍环境,安抚患者对仪器设备发出的声音不要紧张以及需要患者如何配合,麻醉时的感觉以及麻醉产生的效果,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2.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隐私保护至关重要。医护人员会在每一个操作环节注意维护患者
的尊严。比如,在为患者摆放手术体位、进行消毒等操作时,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暴露,使用遮挡布、隔帘等物品,只暴露必要的手术部位。在与患者交流时,也会注意语言规范,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与手术无关或可能引起患者误解的话题,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感受。
(二)温度关怀,专业守护
1. 低体温预防措施:为手术患者使用暖风机、盖被、加温毯进行体温保护;消毒时避免消
毒液浸湿患者身体周围敷料,减少术中热流失;手术冲洗液、输血、输液加温至37℃左右,减少体腔热量的流失。
2. 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对所有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并在术前、术中、术后给
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用硅胶垫、软枕保护患者骨隆突处,避免神经压迫和压力性损伤;使用润肤油为患者涂抹患者受压部位;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每0.5~1小时观察患者受压部位,并给与手术体位微调整,防止患者发生围术期压力性损伤。
三、术后:确保安全不放松,关怀延续助力康复
1. 手术完毕,为患者及时穿戴整齐,实刻为患者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妥善固定患者,避
免患者苏醒期躁动引起的坠床,引流管、静脉留置针脱落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2. 应对意识恢复的患者通过拍肩、握手等方式给予安抚,并对患者进行语言鼓励。小儿麻
醉复苏清醒期可让家属陪伴在其身边。
3. 患者苏醒,生命体征稳定后,由工作人员将患者送往病区,转运人员动作应轻柔、快捷,
妥善安置携带的仪器设备,与患者及家属保持沟通,并给予语言安抚。
4. 术后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收集意见和建议并解答疑问,并送上真诚的祝
福与关怀。
四、换位思考共情体验,持续分析评价改进
1. 为进一步提升手术患者的就医感受,更好实施人文关怀,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以“换位
思考,共情体验”为主题的培训、体验活动,强化人文关怀,细化人文关怀措施。
2. 对手术全过程患者人文关怀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实施并追踪。
手术室的人文关怀,让手术不再仅仅是一场冰冷的医疗操作,而是充满人性温暖的生命守护之旅。从术前的悉心准备到术中的贴心呵护,再到术后的持续关怀,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尊重与关爱,为患者的健康恢复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王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手术部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