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体检或胃部不适检查时,不少人会在胃镜报告上看到 “胃息肉” 这个词。这些米粒到黄豆大小的 “小肉疙瘩”,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健康预警。中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提醒,理解胃息肉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守护胃部健康。
一、胃息肉不是 “肿瘤”,但藏着健康密码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隆起状组织,就像黏膜上冒出的 “小蘑菇”。它们大多在胃镜检查时被偶然发现,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数量可能是单个,也可能是多个。
从中医角度看,胃息肉的形成与 “脾胃虚弱”“痰湿郁结” 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减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痰湿在胃内积聚,长期刺激黏膜,便可能形成息肉。这就像潮湿的墙角容易长霉斑,胃部环境失衡时,也会滋生这些异常组织。
需要明确的是,绝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部分息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因此发现后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干预。
二、不同类型的胃息肉,“脾气” 大不同
胃息肉的类型决定了它们的 “危险程度”,了解类型有助于针对性应对。
1.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多生长在胃窦部,个头通常较小。它们的形成常与胃部慢性炎症有关,就像皮肤反复发炎后长出的小疙瘩。这类息肉恶变风险较低,但如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也可能逐渐变大。
2. 腺瘤性息肉:相对少见,却值得高度关注。它们多为单个生长,表面可能凹凸不平。从中医 “瘀毒” 理论来看,这类息肉的形成与气血瘀滞、热毒内蕴相关,其恶变概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被称为 “癌前病变” 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息肉,如炎性纤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大多与慢性炎症或先天因素有关,恶变风险较低,但仍需定期观察。
三、身体为何会长出胃息肉?诱因藏在生活里
胃息肉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很多诱因就藏在日常习惯中。
1. 慢性胃病是重要推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就像反复摩擦的皮肤会起茧一样。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胃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
2. 不良饮食习惯也难辞其咎。长期吃辛辣刺激、过烫的食物,会损伤胃黏膜;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会打乱胃部正常的消化节奏;腌制、油炸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也可能增加息肉发生的风险。中医认为,“饮食不节” 会损伤脾胃,进而诱发息肉。
3. 药物影响也不容忽视。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和刺激,增加息肉形成的可能性。
年龄和遗传因素也有一定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息肉发生率会逐渐升高;少数人因遗传因素,天生更容易出现胃肠道息肉。
四、胃息肉发出的 “信号”,别轻易忽视
胃息肉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身体有时会通过一些细微变化发出信号,提醒我们关注胃部健康。
1. 上腹部不适:表现为隐隐作痛或胀痛,尤其在饭后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息肉影响了胃部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就像胃里多了个 “小障碍物”。
2. 消化不良:是常见表现,如餐后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等。中医认为,这是脾胃运化失常的表现,提示胃部功能受到了影响。
3. 大便颜色变黑:少数情况下,息肉表面可能发生糜烂或出血,导致大便颜色变黑(如柏油样便),或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胃息肉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只能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因此,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尤其是有胃病家族史、长期胃部不适的人群,显得尤为重要。
五、发现胃息肉后,该如何应对?
发现胃息肉后,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对于较小的增生性息肉,且没有明显症状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息肉的大小和形态变化。同时,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调整胃部环境,如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等。中医会采用健脾化湿、理气和胃的方法,如服用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帮助调节脾胃功能,抑制息肉生长。
如果息肉较大(超过 1 厘米)、数量较多,或怀疑为腺瘤性息肉,医生通常会建议在胃镜下进行息肉切除术。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防止息肉恶变。术后需遵循医生建议,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并定期复查。
根除幽门螺杆菌也是重要的治疗环节。如果检查发现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菌治疗,减少对胃黏膜的持续刺激。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关键。中医认为,“肝气犯胃”,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影响胃部功能。通过适当运动、情绪调节等方式,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胃部健康的恢复。
六、预防胃息肉,从养脾胃开始
预防胃息肉,关键在于养护脾胃,保持胃部环境的平衡与健康。
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基础。按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过烫、腌制、油炸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易消化的食物;吃饭时细嚼慢咽,减轻胃部负担。中医强调 “食有时、食有节”,这些习惯能有效保护脾胃功能。
2. 积极治疗慢性胃病,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一旦出现胃部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迁延不愈;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需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防止胃黏膜长期受损伤。
3. 合理用药,减少胃黏膜损伤。如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并定期检查胃部情况。
4. 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尤其是 40 岁以上人群、有胃病家族史者、长期胃部不适者,建议每 1-3 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息肉等病变。
胃息肉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有效守护胃部健康。记住,对待身体的 “小警告”,认真对待才是对健康最好的负责。
(郭卫涛 济源市中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