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作为无创评估心脏电活动的“金标准”,是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核心工具。它通过体表电极捕捉心脏每一次收缩与舒张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将抽象的电生理活动转化为直观的波形图谱,为医生解读心脏“密码”、判断功能状态提供关键依据。
一、心电图的核心原理:捕捉心脏的“电信号语言”
心脏的跳动依赖于自律细胞发起的电活动——窦房结作为“起搏点”,先产生电信号,经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等传导系统,逐级传递至心房和心室,引发心肌细胞同步收缩。心电图的核心原理,就是通过放置在体表特定部位的电极(常用12导联系统),将这一电信号的变化放大并记录,形成连续的波形,反映心脏电传导的“路径”与“速度”是否正常。
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全方位“解码”的“探测器”
临床常用的12导联心电图,通过不同角度的电极组合,实现对心脏电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各导联分工明确,共同构成完整的“密码图谱”:
1、肢体导联(I、II、III、aVR、aVL、aVF):主要反映心脏上下、左右方向的电活动,用于判断心肌缺血的大致部位(如下壁、侧壁)及电轴偏移(提示心脏结构异常,如左心室肥厚)。
2、胸导联(V1-V6):沿胸骨和左胸壁分布,从右到左、从心尖到心底覆盖心脏前壁、侧壁,是诊断前壁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及心律失常的关键导联(如V1-V4导联异常常提示前壁缺血)。
三、心电图的关键波形:解读心脏“密码”的核心符号
正常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T波、U波及各波间的间期(PR间期、QT间期)组成,每个波形都对应心脏电活动的特定阶段,是“解码”的核心:
1、P波:代表心房除极(心房收缩前的电准备),正常时限<0.12秒、振幅<0.25mV。若P波高尖(振幅≥0.25mV),可能提示“肺型P波”(常见于慢性肺心病);若P波增宽(时限>0.12秒),则可能为“二尖瓣型P波”(提示左心房肥大,如二尖瓣狭窄)。
2、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心室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时限0.06-0.10秒,反映心室传导系统功能。若QRS波群时限延长(>0.12秒),提示心室传导阻滞(如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若某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深度>同导联R波1/4、宽度>0.04秒),则是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典型标志。
3、T波:代表心室复极(心室舒张的电恢复),正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钾血症;T波高尖则可能提示高钾血症或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需紧急干预。
4、PR间期: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代表电信号从心房传导至心室的时间,正常范围0.12-0.20秒。PR间期延长(>0.20秒)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若PR间期逐渐延长后突然出现QRS波群脱落,则为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5、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总时间,正常范围0.32-0.44秒(需根据心率校正)。QT间期延长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药物影响(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或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从筛查到急救的“多面手”
心电图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波形解读,更在于其广泛的临床价值,是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基石工具”:
1、心律失常诊断:可精准识别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甚至通过动态心电图(Holter)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为治疗方案(如药物、射频消融)制定提供依据。
2、心肌缺血与梗死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心电图可在数分钟内出现特征性改变(如ST段抬高、病理性Q波),是“时间就是心肌”急救中的核心诊断依据,直接指导溶栓或介入治疗的启动。
3、心脏结构与功能提示:通过左心室高电压(如胸导联R波增高)提示左心室肥厚(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通过电轴偏移、右心室高电压提示右心负荷增加(如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4、全身性疾病的心脏受累监测:如电解质紊乱(高/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性心脏病)、药物毒性(如洋地黄中毒)等,均可通过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辅助诊断。
五、心电图的局限性与精准解读的关键
需注意,心电图并非“万能工具”,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早期心肌缺血可能仅表现为T波轻微变化,易被忽视;心脏结构异常(如小的房间隔缺损)也可能无典型心电图改变。因此,专业解读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如胸痛、心悸)、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心肌酶),避免单一依赖波形下结论。
综上,心电图是解读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密码本”,其专业性既在于对波形细节的精准识别,也在于与临床信息的深度结合。掌握其原理与解读逻辑,是临床医生诊断心血管疾病、守护心脏健康的核心能力,也是实现心血管疾病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环节。
(张婧玮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特检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