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揭秘--微塑料

2025-09-03 18: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什么是微塑料?它对人体健康有害吗?真的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吗?它是怎么进入人体的?吃了含有微塑料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什么损害?生活中我们要怎样才能避免微塑料的污染?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来谈谈身边的微塑料。

微塑料是什么?

微塑料(Micro plastics,MPs)一般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粒径大小从几微米到几毫米不等,是各种形状的不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往往难以用肉眼分辨。它们在环境中存在已久,并且近些年排放量急剧增加,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风险逐渐被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人类生活方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卖、预制菜、奶茶、各种口味新奇的包装饮品,不断带来各种新鲜便捷的味觉享受;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流行,一次性口罩消耗量剧增,这都大大增加了MPs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更多的暴露机会。2022年,研究人员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了多种种类的微塑料污染,还证实了人体胎盘和肺部深处中都存在MPS。

微塑料根据其来源不同,一般分为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两种类型。

初级MPs是新塑料生产颗粒,广泛存在于家庭生活和工业产品中,如洗手液、清洁剂和化妆品等,多含有微塑料颗粒,或者塑料颗粒本身就是作为工业原料使用的。次级MPs是由塑料制品的垃圾经过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分解后体积变小,形成次级微塑料。

微塑料都在哪里?

一般来说,各式各样的塑料广泛存在于生活环境中,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这些化合物在自然界中风吹日晒,分解变小,变成颗粒更小的微塑料。我们平时使用的日化产品中有大量的磨砂颗粒,体积小,密度轻,漂浮在水面上;家用洗衣机排放的废水,每件衣服会冲洗掉1000多根纤维,污水处理厂无法完全处理,从而排入环境中。这些塑料随着地表径流、大气沉降、洋流运动等,迁移至饮用水、食品以及空气中。曾有实验发现,盛装婴儿食品的塑料容器在微波炉加热后,会释放出大量微塑料颗粒。美国市场上畅销品牌塑料瓶装水的一升水中含有约11万到37万颗塑料颗粒,其中10%是微塑料,其余90%是更小的纳米级塑料。海洋、江河各种水体中游荡的微塑料被浮游生物吃掉后,进入贝类、鱼类体内,从而进入食物链体系。

微塑料有哪些污染成分?

微塑料,主要成分多为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俗称合成树脂),为了改进塑料的性能,还会在聚合物中添加‌稳定剂、‌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和‌色料等。由于微塑料体积小,就意味着拥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单位质量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表面吸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因此成为各种污染物的主要载体。环境中存在的多氯联苯、双酚A、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往往具有抗光解性、抗化学分解和抗生物降解性,且不易溶于水或被水体稀释,微塑料一旦与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成一个有机污染体。微塑料就成了污染物的坐骑,二者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微塑料是怎么进入我们身体的?

微塑料进入人体有三种主要暴露途径:消化摄入,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

由于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广泛污染,MPs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由于MPs体积较小,被海洋生物摄入的MPs可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地转移给人类。外卖、预制菜、奶茶饮品、方便食品,以及大量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的婴幼儿玩具,都增加了微塑料通过消化道摄入的机会。

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空气中存在微塑料,这意味着微塑料在大气中无处不在,并通过吸入对人类造成风险。吸烟是吸入微塑料的潜在来源之一,每个烟头每天释放出约 100 根的微塑料纤维,吸烟人群灌洗液中总微塑料浓度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 受疫情及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影响,一次性口罩大量使用,防护各种病原生物进入人体的同时,口罩生产、消毒过程以及材质本身附着的微塑料颗粒也伴随着使用,通过空气吸入进入人体。

皮肤角质层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防止大多数化学物质和颗粒物的渗透。真皮屏障在大多数情况下起作用,但它仍然是有限的。影响塑料颗粒穿过皮肤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其尺寸和化学特性,较小的尺寸(100nm)和更强的表面活性更容易进入皮肤,较大颗粒可以穿过汗腺、毛囊或开放性皮肤损伤。

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微塑料对人体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生殖、免疫和内分泌系统都有潜在毒性。

1.消化系统

通过食物摄入的MPs主要积聚在消化道,MPs在肠道中积累会导致肠黏液分泌减少、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肝脏或胆汁代谢紊乱、肠道微生物紊乱和肠粘膜免疫等。此外,MPs还会影响了肠道菌群的种类和丰富度,诱发肠道炎症。

2. 呼吸系统

一些观察性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塑料纤维和颗粒的工人中,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间质纤维化甚至癌症的发病率更高,可能跟塑料颗粒的刺激性和持久性质有关的。

3.心血管系统

科学家通过对斑马鱼、大鼠和鸡开展微塑料(MPs)和纳米颗粒(NPs)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实验,发现,塑料颗粒会在心包膜中积累,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引发心输出量下降、心肌损伤、血管受损、炎症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神经系统

微塑料甚至纳米颗粒具有尺寸小和表面活性强的特点,更容易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通过小鼠动物实验表明,微塑料颗粒在大脑皮层、海马体和小脑中积累,导致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神经炎症等神经系统损害。

5.生殖系统

有研究表明,摄入的纳米颗粒可以在生殖腺组织中被检测到,表明可以穿过生殖腺血液屏障。暴露于 MPs的大鼠雄性生殖系统出现精子数量减少、质量和活动力抑制、畸形增加以及睾酮水平异常。对于雌性生殖系统,MPs会影响卵泡的生长和消退。

6.免疫系统

经消化道摄入的微塑料会对局部的肠道免疫系统造成伤害。在斑马鱼模型中观察到了中性粒细胞激活、黏液过度分泌和免疫反应。实验小鼠显示肠道微生物组和黏液产生减少,削弱了对病原体的免疫屏障,导致肠道炎症性疾病。微塑料还会扰乱中性粒细胞功能,诱导巨噬细胞损伤,并损害免疫相关酶的补体系统和活性。

7. 内分泌系统

塑料常见的添加剂和单体,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和多溴联苯醚,都被认为是内分泌干扰物质,会导致了甲状腺功能紊乱,甲状腺激素血清水平下降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睾酮、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的血清水平下降等。

怎样减少微塑料的污染?

微塑料及其携带的多种污染物会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健康损害,我们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减轻微塑料的环境污染,降低相应的健康风险呢?

1.减少塑料餐具的使用,避免过度加热。如果使用的话要注意塑料餐具的材质和标识,是否能用于微波炉加热。即便使用能够加热的塑料餐具,也要避免过分加热,否则仍会释放有害物质。使用塑料袋装食物,特别要注意查看是否标注“食品专用”、“食品用”等字样。

2.少吃外卖。外卖的一次性餐盒多为聚苯乙烯(PS)的材质,塑料盒装的方便面,餐饮店使用的各种塑料杯盘等,多为这种材质制成,它的耐热点为60℃~70℃,所以日常使用的时候,既不能用一次性餐盒盛放温度太高的食物和饮品,也不能将一次性的餐盒放入微波炉加热。

3.烧开水喝,少喝塑料瓶装水或饮料。塑料水瓶是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烧开水喝是个更好的饮水习惯,随着水温的升高,水中的钙、镁离子等包裹塑料颗粒,一起沉淀成水垢,同时避免喝到下层有水垢的水,烧开水可以减少微塑料的摄入量2-5倍。

4.多吃新鲜果蔬、肉类,少吃塑料包装的加工食品。食品过度加工不仅造成营养成分流失,加工、保存、运输过程中各种塑料容器包装的接触,也容易引入微塑料的污染。

5.保持环境清洁。居家和办公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定期吸尘。拒绝吸烟和吸二手烟,减少颗粒物吸入。

6.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免疫力,坚持运动,有助于减少体内微塑料的积累。

7.保护环境,提高个人消费品选择意识,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容器和包装,如布袋、纸袋等环保替代品。科学处理塑料垃圾,分类投放,正确回收,从源头减少塑料制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张来颖 北京市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理化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