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刷牙时,牙龈突然渗出一丝血迹;咀嚼坚果时,口腔某处传来隐约刺痛;照镜子时,发现舌根处有一块白色斑块……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状况,是否曾让你心头一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新增口腔癌病例超过37万例,而我国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攀升。更令人惋惜的是,超过6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口腔癌并非“突然袭击”,它早已通过身体发出求救信号,只是被我们一次次忽视。
一、溃疡的“异常信号”:两周不愈的警报
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口腔溃疡,但你知道吗?普通溃疡与癌性溃疡有着本质区别。普通溃疡通常直径小于1厘米,边缘整齐,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疼痛明显但可忍受,7—10天即可自愈。而癌性溃疡则像一颗“定时炸弹”:边缘隆起呈菜花状,基底硬如软骨,表面凹凸不平,常伴有出血或渗出液,最关键的是——超过两周仍无愈合迹象。
临床案例中,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口腔溃疡”就诊,自述溃疡位置固定在舌侧缘,持续3个月未愈。经活检确诊为舌癌早期。医生指出,癌变溃疡常出现在舌、颊、牙龈等易受摩擦的部位,若伴随进行性吞咽困难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更需高度警惕。
二、白斑与红斑:黏膜的“无声呐喊”
口腔黏膜是人体最敏感的“报警器”。当发现以下两种异常时,请立即就医:
1.白斑: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斑块,表面粗糙如绒毛,用棉签擦拭无法去除。吸烟、嚼槟榔者是高危人群,癌变率可达5%—10%。
2.红斑:边界清晰的鲜红色斑块,表面光滑但质地柔软,看似“无害”却暗藏危机,癌变率高达15%—20%。
一位长期吸烟的货车司机曾发现下唇内侧有白色斑块,因“不痛不痒”未予重视。两年后斑块增厚并出现溃疡,确诊为唇癌。医生强调,黏膜病变早期无痛感,但若出现“白变红、厚变薄、平变凸”的动态变化,必须进行病理检查。
三、肿块与疼痛:身体发出的“求救电码”
口腔癌的肿块往往具有三个特征:
-位置隐蔽:多见于舌根、软腭、口底等不易观察处
-质地坚硬:如触摸鼻尖般坚实,活动度差
-生长迅速:短期内体积明显增大
疼痛是癌细胞侵犯神经的信号。早期可能表现为进食时的隐痛或灼热感,随着病情发展,会演变为持续性剧痛,甚至放射至耳部或头部。一位60岁女性患者因“右侧牙痛”就诊,辗转多家医院拔除3颗牙齿后仍无缓解,最终确诊为上颌窦癌。医生提醒,单侧持续性牙痛需排除肿瘤可能。
四、功能异常:被忽视的“危险征兆”
当口腔出现以下功能改变时,可能预示癌变:
1.张口受限:癌细胞侵犯咀嚼肌群,导致张口度小于3指
2.吞咽困难:肿瘤压迫食管入口,出现“噎食感”
3.牙齿松动:无牙周病的情况下,多颗牙齿突然松动
4.声音嘶哑: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导致发声改变
一位教师因“持续声音嘶哑”就诊,检查发现舌根部巨大肿物已侵犯喉部。专家指出,口腔癌早期症状易与咽炎、牙周病混淆,但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功能障碍,必须进行CT或MRI检查。
五、高危人群:你的“风险指数”有多高?
以下人群需建立“口腔癌筛查”意识:
-长期吸烟者:烟草中的苯并芘是强致癌物
-酗酒者:酒精代谢产物会破坏口腔黏膜
-嚼槟榔者:槟榔碱可诱发黏膜纤维化
-HPV感染者:HPV16型与口咽癌密切相关
-有家族史者:遗传易感性增加患病风险
预防口腔癌,需做到“三减三早”:
-减少致癌物摄入(戒烟限酒、拒绝槟榔)
-减少紫外线暴露(户外工作者佩戴遮阳帽)
-减少口腔刺激(及时处理残根残冠)
-早发现异常(每月自查口腔)
-早诊断病情(每年口腔检查)
-早治疗干预(癌前病变可逆转)
结语: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遗憾”
口腔癌的早期发现率不足30%,但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当我们对着镜子微笑时,不妨多花1分钟观察:用舌尖轻触每个角落,感受黏膜的质地;用手指按压颈部,检查是否有无痛性肿块。这些简单的动作,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生命不会给我们“重来一次”的机会。从今天开始,重视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信号,因为那可能是它拼尽全力发出的最后警报。记住: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
(周云超 焦作市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