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千金难买老来瘦”[1],意思是指人到老年,最怕身体肥胖,清瘦一点,是难得的好事。但瘦一定会好吗?当您坐在沙发上感到起身费劲儿,或上下台阶时腿微微发抖,亦或难以拧干毛巾,您有可能正在经历肌肉减少。医学上将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这里所说的肌肉是指我们的骨骼肌,它们附着在骨骼上,分布于我们的全身,通过收缩,为我们的身体产生动力,从而可以让我们自由的行走、奔跑、谈话、写字等。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骨骼肌含量逐渐减低,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肌肉萎缩自30岁就缓慢开始,通常在65岁左右加速,到80岁时,大约有30%的肌量会消失[2]。当肌肉的含量减少、力量降低,同时我们的身体出现功能减退、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情况,这很大可能就是出现了肌肉减少症,医学上称之为肌少症。它在老年人中常见,与年龄的增长相关,会增加跌倒、活动障碍及死亡的风险,严重地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
肌少症于1988年由美国科学家Rosenberg首次提出[3],在2016年正式被确认为一种疾病[4]。它发生于不知不觉间,最初只是出现肌肉减少,而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没有任何变化,这时可能是人变瘦了,胳膊、腿变细了,但是走路、拎菜这些日常活动正常。渐渐地肌肉力量或身体功能开始下降,会出现乏力、疲劳,走路没有以前走的长了,拎的东西也没有以前多了。随着疾病的进展,肌肉明显变少、力量日益低下,同时身体功能也明显下降,这时身体消瘦,胳膊、腿纤细,看不到肌肉的轮廓,摸不到结实的肌肉,只有松松软软的皮下组织;走路明显变慢,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摔倒;呼吸也变得困难而时常感到胸闷气短。由于肌少症的表现没有特异性,人们往往会误认为这是人体衰老的现象或劳累所致,难以引起警觉,更不会主动去求医问药,而错失了治疗的良机。尤其是当老年人同时患有如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等其它慢性病时,往往更注重这些慢性病的诊治,而对肌少症关注不足。其实肌少症也不完全是孤立存在,它和众多的慢性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共同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目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5]。
如何判断是否存在肌少症呢?肌少症的评估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要从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及躯体功能等多个角度进行测量。肌肉质量的评估是基础,通常可以测量上臂围、小腿围及使用指环试验进行初步筛查。以不压紧皮肤的力度,用软尺在上臂中点或小腿最粗壮处绕一周,获得上臂或小腿的周长,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男性上臂围≦28.6cm、小腿围<34 cm;女性上臂围≦27.5cm、小腿围<33cm者为筛查阳性。指环试验是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环扣,形成一个指环,用这个指环去扣小腿最粗的位置,若双手的指环无法环扣住,则说明小腿的肌肉量是充足的;若双手指环可以扣住或扣住后手指与小腿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隙,则提示肌肉含量处于临界状态或含量不足,很可能存在肌少症的情况。肌量的检查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DXA)、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多频生物电阻抗(BIA)。其中双能X线吸收法是使用最广的方法,它通过测量四肢的肌量来反映全身的肌肉量。肌肉力量的评估是肌少症诊断的核心。通常使用握力来反映肌力。使用握力计测量上肢肌力,男性握力<28kg、女性握力<18kg为低握力。通常,我们使用核桃夹夹开一个纸皮核桃需要约9kg的握力,夹开一个普通核桃需要约20kg的握力。由于下肢肌力测量相对不便,目前尚缺乏下肢肌力的检测方法。躯体功能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方法是测步速、椅子站立试验及简易体能测试量表评分。步速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步行速度,比如计时步行6m的时间,若大于6秒则为低步速。椅子站立试验是记录从坐姿到起立5次所用的时间,若可在12秒内完成,为正常,超过12秒则提示躯体功能异常。简易体能测试量表主要用于评估下肢功能,包括平衡能力、步速和站坐试验,评分≦9分则提示躯体功能异常。综上所述,存在低肌量与低肌力和/或躯体功能异常,即可诊断肌少症。
目前并没有针对肌少症的特效药,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运动训练与营养支持相结合,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运动训练是治疗的基础,其中,抗阻训练是核心。抗阻训练也称力量训练,是通过对抗外部阻力以达到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躯体功能的运动形式,如弹力带训练、哑铃训练等。它可以提升肌肉力量与质量,同时对骨健康又有一定影响,可以改善骨密度,减少骨质流失。但需要注意训练选择的阻力大小,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产生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以抗阻训练结合传统运动方式的混合训练是最有效改善肌少症的方式。祖国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提升身体协调功能,其拉伸动作可以放松抗阻训练带来的肌肉紧张,长期坚持还可以减轻焦虑、稳定情绪、缓解压力。在运动训练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为肌肉的生长和修复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比如补充优质蛋白质、维生素D等,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如果肌少症是与慢病共存,还需根据共存慢病的情况,在纠正慢病的同时制定个体化的训练和营养支持方案。对于因肢体瘫痪导致的肌少症,可以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治疗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让我们行动起来,牢牢握住健康肌肉的主动权,让身体在岁月中依然充满活力,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1]温端政主编.中国俗语大辞典 新一版 辞海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3:第696页.
[2] Rolland, et al. Sarcopenia: its assessment, etiology, pathogenesis, consequenc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 Aging, 2008. 12(7): p. 433-450.
[3] ROSENBERG I H. Epidemiologic and methodologic problems in determining nutritional-status of older persons–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held in Albuquerque, New Mexico, October 19–21, 1988 – summary comments.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89, 50(5): 1231-1233.
[4] ANKER S D, et al. Welcome to the ICD-10 code for sarcopenia.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2016,7(5):512-514.
[5] CURCIO F, et al. Biomarkers in sarcopenia: A multifactorial approach [J]. Exp Gerontol, 2016, 85: 1-8.
(张耀芬/范常锋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干部保健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