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浆D-二聚体检测,判断血栓存在

2025-01-19 18: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病症。它们往往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一旦病情进展,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血栓性疾病至关重要。血浆D-二聚体检测作为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测手段,在血栓性疾病的筛查、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血栓性疾病概述
血栓性疾病是指由于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结,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从而引起相应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类疾病。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缓慢等多个因素。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时,会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等成分,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同时,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浓度升高或活性增强,以及血流速度减慢,都会促进血栓的形成。

深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和浅静脉扩张等症状。若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可引发肺栓塞,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此外,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也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的发生会导致心肌细胞或脑细胞缺血坏死,引起严重的心脏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二、血浆D-二聚体的形成机制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一种特定片段。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可溶性血浆糖蛋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这些单体相互结合形成可溶性网络,并在因子XIIIa的催化下发生共价交联,生成稳定且不溶的凝块。当机体需要溶解血栓时,纤溶系统被激活,纤溶酶在纤维蛋白表面被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激活,在特定位点裂解纤维蛋白,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DP进一步降解生成片段D-二聚体/片段E复合物(DD/E),其中D-二聚体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二聚体的形成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只有经过XIII介导交联的纤维蛋白聚合物才会产生在两个相邻的D结构域之间含有共价键的片段(即D-二聚体)。因此,血浆中可以检测到少量的D-二聚体,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当体内存在血栓形成和溶解过程时,纤维蛋白的降解增加,D-二聚体的生成也会相应增多。

三、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原理

目前,商业D-二聚体免疫测定可以检测XIIIa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上的表位。检测时,将抗D-D单克隆抗体包被于胶乳颗粒上,若被检血浆中存在D-二聚体,就会与胶乳颗粒上的抗体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胶乳颗粒发生聚集现象。根据被检血浆的稀释度,可计算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

不同的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胶乳凝集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其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能相对有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但检测过程相对复杂,耗时较长。化学发光法具有快速、灵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样本的检测。

四、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排除

D-二聚体最常用于静脉性血栓的排除性诊断,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当临床怀疑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时,若D-二聚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且临床概率较低,可基本排除血栓性疾病的可能。然而,D-二聚体升高并不能直接确诊血栓性疾病,因为除了血栓形成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的升高。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疾病中,由于凝血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形成并降解,导致D-二聚体显著升高。对于已经确诊的血栓性疾病患者,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如果治疗有效,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反之,如果水平持续升高或居高不下,则提示治疗可能需要调整或存在其他并发症。

(二)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D-二聚体即有升高,随病程发展可持续升高10倍甚至10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正常则除外DIC。恶性肿瘤患者常处于高凝状态,当无典型症状的患者出现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时,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和肝脏疾病后,应积极考虑恶性肿瘤的存在。此外,D-二聚体的监测有助于评估癌症患者血栓或出血风险。

肾功能异常患者多伴有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随着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降低,D-二聚体升高的比例逐渐增加。肝脏疾病时,肝功不全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同时对炎性因子等的降解能力下降,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同时纤溶酶原激活物能力下降,造成纤溶亢进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

(三)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判断

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溶栓效果。溶栓治疗后,如果血栓溶解,纤维蛋白降解增加,D-二聚体水平会迅速升高,随后逐渐下降。通过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溶栓治疗是否成功,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在预后判断方面,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高水平的D-二聚体往往提示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例如,在肺栓塞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越高,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越大。因此,D-二聚体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五、影响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年龄是影响D-二聚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下降,凝血系统活性增强,D-二聚体水平可能会轻度升高。妊娠期间,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是为了预防分娩时出血过多。因此,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比非孕妇高,且随着怀孕时间的增长,D-二聚体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升高。

(二)病理因素

多种疾病状态会影响D-二聚体水平。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疾病,以及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可能导致D-二聚体的升高。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血栓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心肌梗死时,心肌组织缺血坏死,激活凝血系统,导致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增加;脑梗死时,脑血管阻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也会引起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变。

手术、创伤、感染和炎症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机体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发生异常,从而引发D-二聚体的升高。手术创伤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感染和炎症则会释放炎性介质,激活凝血因子,促进血栓形成。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可以抑制凝血过程,减少纤维蛋白的形成和降解,从而降低D-二聚体水平。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能够加速血栓的溶解,增加纤维蛋白的降解,使D-二聚体水平升高。因此,在进行D-二聚体检测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自身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解读。

六、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注意事项

(一)检测前准备

在进行D-二聚体检测前,患者无需空腹,因为饮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大。但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浆D-二聚体生理性增高,影响医生的诊断。同时,患者应告知医生自身的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评估检测结果的意义。

(二)检测结果解读

D-二聚体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的,阴性结果并不意味着没有血栓,而阳性结果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引起。因此,在解读D-二聚体检测结果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怀疑存在血栓,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等,以明确诊断。

(三)检测后处理

患者在获取检测结果后,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必要的后续检查。如果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应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检测D-二聚体水平,以监测病情变化。对于无明显症状且D-二聚体水平仅轻度升高的患者,可进行随访观察,定期评估病情变化。

七、总结

血浆D-二聚体检测作为一种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排除、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D-二聚体并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其升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张军伟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