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D-二聚体飙升≠血栓?深度剖析其作为“降解产物标志物”的真相

2025-04-19 15: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临床检测领域,D-二聚体这一指标常常引发诸多误解与困惑。许多人一看到报告中它的数值飙升,便本能地将其与血栓画上等号,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它实则是一种特殊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标志物,背后蕴含着复杂而多元的生理病理机制。

当机体启动凝血系统时,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会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捕捉血细胞构成初步止血栓。随后,纤溶系统被激活,其中关键的纤溶酶登场,它将交联纤维蛋白逐步分解,产生一系列碎片,而 D-二聚体便是这些降解产物中极具特异性的一种。它的出现意味着体内有过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溶解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局限于血栓事件。

除了常见的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会导致 D-二聚体升高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能使其水平显著上升。比如在创伤情况下,组织损伤会大量释放促凝物质进入血液,激发全身性的凝血反应,同时纤溶系统也相应活跃起来,使得 D-二聚体大量生成。外科手术后同样如此,手术切口处的止血需求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加之术后身体的修复机制涉及炎症反应,进一步刺激了纤溶活性增强,造成 D-二聚体的一过性增高。

妊娠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深刻影响着凝血与纤溶平衡,随着孕周增加,为了适应分娩时的出血风险管控,身体倾向于高凝状态,但与此同时纤溶系统也会适度上调以维持动态稳定,这就导致孕期女性的 D-二聚体检测值往往高于正常非孕人群,且在不同个体间波动范围较大。此外,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分泌多种促凝物质及细胞因子,扰乱正常的凝血 - 纤溶稳态,也常表现出 D-二聚体的异常升高,但这并不代表一定存在肉眼可见的传统意义上的血栓。

从检测方法学角度而言,不同实验室所使用的试剂盒灵敏度、特异性存在差异,也可能影响最终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些轻微的样本处理不当或仪器校准偏差都可能导致假阳性的出现,使原本没有临床意义的低水平升高被误读为具有重要病理价值的显著升高。

因此,面对 D-二聚体的飙升,临床医生不能仅凭单一指标就仓促做出血栓诊断结论。必须结合患者的症状(如肢体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等)、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多普勒、CT 血管造影等)进行综合评估。只有全面考量各种因素,才能准确判断其背后的真正原因,避免过度治疗或漏诊误诊,从而为患者制定精准合理的诊疗方案,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患者的安全康复。

总之,D-二聚体虽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监测指标,但它绝不是血栓的唯一代名词,对其正确解读需要深入理解其在机体凝血与纤溶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齐静雯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中级检验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