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见过有人肚子上突然鼓起一个“小包”,用力时明显、平躺时缩小?这可能就是常见的外科疾病——疝气,民间俗称“小肠气”。虽然它听起来不算危及生命,但如果忽视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您了解疝气的成因、症状、预防和治疗,帮助您正确认识这个“身体的漏洞”。
一、认识疝气:身体里的“漏洞”是如何形成的?
疝气的本质,是人体组织或器官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从正常位置突出到另一部位。就像衣服破了个洞,里面的棉花漏出来一样,人体的“洞”可能出现在腹部、腹股沟、肚脐等部位,最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占90%以上),其次是脐疝和切口疝(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引发)。
为什么会出现“漏洞”?
1.先天因素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某些器官(如睾丸)需要从腹腔下降到阴囊,这个过程会形成一条通道(腹股沟管)。正常情况下,通道会闭合,但如果闭合不全,腹腔内的肠管、网膜等就可能通过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这也是为什么男性疝气发病率高于女性(约8:1),因为男性存在睾丸下降的生理过程。
2.后天因素
腹内压力增高:长期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重体力劳动、妊娠等,会导致腹腔内压力持续升高,“挤”出腹腔内容物。
腹壁强度降低:年龄增长会使腹壁肌肉逐渐萎缩、变薄;肥胖者脂肪组织过多而肌肉薄弱;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或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也会削弱腹壁强度。
疝气的“家族成员”有哪些?
腹股沟疝:最常见,表现为腹股沟区(大腿根部)出现可复性包块,站立或用力时突出,平卧或用手推送可回纳腹腔。男性多为小肠突出,女性可能伴随卵巢或输卵管突出。
脐疝:婴儿哭闹时肚脐鼓起小包(婴儿脐疝多可自愈),成人脐疝常见于肥胖或多次妊娠的女性,因肚脐周围组织薄弱引发。
切口疝:腹部手术后,切口部位的肌肉、筋膜愈合不佳,腹腔内容物从缺口突出,多见于术后感染、肥胖或糖尿病患者。
股疝:较少见,包块出现在大腿上方内侧(股管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因股管解剖结构更狭窄,容易嵌顿(卡住无法回纳)。
二、如何识别疝气?警惕这些典型症状
疝气的典型表现可以用“一看二摸三感受”来概括:
看:腹部、腹股沟或肚脐处出现局限性包块,大小不一(小如核桃,大如拳头),站立、咳嗽或用力时明显,平卧后缩小或消失。
摸:包块质地柔软,用手轻推可回纳腹腔,部分患者能感受到气体通过的“咕噜”声;如果包块无法回纳,可能伴有触痛。
感受:早期可能无明显不适,仅表现为局部坠胀感或轻微疼痛;若包块反复突出,可能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一旦发生嵌顿(包块卡住无法回纳),会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包块变硬、呕吐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肠坏死、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特别提醒:婴幼儿无法表达不适,若发现腹股沟或肚脐处有持续存在的包块,哭闹时加重,需及时就医,避免嵌顿风险。
三、疝气会自己好吗?为什么不能“拖”?
很多人认为疝气“不疼不痒,不用管”,甚至听信偏方“用带子勒紧包块”,这是非常危险的!
婴幼儿疝气:1岁以内的婴儿有自愈可能(随生长发育,腹壁薄弱处逐渐闭合),可先观察;若超过1岁仍未自愈,或频繁嵌顿,需手术治疗。
成人疝气:一旦形成,无法通过药物、按摩或物理方法根治,拖延只会让“漏洞”越来越大,包块逐渐增大,影响生活质量。更关键的是,嵌顿的风险会随着时间增加——据统计,约10%的疝气患者会发生嵌顿,而嵌顿后若超过24小时未处理,肠坏死率高达20%。
误区澄清:
“疝气带能治好疝气”?
疝气带只能暂时压住包块,防止突出,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腹壁肌肉进一步萎缩,加重病情,仅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临时缓解症状。
“年纪大了,手术风险高”?
现代麻醉和手术技术已非常成熟,腹股沟疝手术通常为局部麻醉,手术时间约30分钟,创伤小、恢复快。相比之下,嵌顿后的急诊手术风险更高,因此建议尽早治疗。
四、手术是唯一根治方法吗?不同人群如何选择?
目前,手术是治愈疝气的唯一有效手段。根据患者年龄、疝气类型和身体状况,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1.传统疝修补术
方法:切开皮肤,将突出的组织回纳腹腔,用缝线直接缝合腹壁缺损处。
适用人群:基层医院或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对较大缺损的修补效果较差,术后疼痛较明显,恢复时间较长(约1-2周),复发率较高(5%-10%)。
2.无张力疝修补术(最常用)
方法:通过切口放置人工补片(聚丙烯材料,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覆盖缺损处,利用补片的张力加强腹壁。
优点: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术后次日可下床),复发率低于1%。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腰麻,适合大多数成人患者。
3.腹腔镜疝修补术(微创)
方法:在腹部开3-4个0.5-1cm的小孔,通过腹腔镜引导放置补片,进行全腹膜外修补。
优点:切口小、美观、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快(3-5天可正常活动),尤其适合双侧疝气、复发疝或合并其他疾病需同时手术的患者。
缺点:需要全身麻醉,费用较高,对医生技术要求高。
4.婴幼儿疝气手术
方式: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无需放置补片,因儿童腹壁仍在发育),手术切口小,术后1-2天即可出院。
时机:1岁以上未自愈的患儿,或频繁嵌顿的患儿需急诊手术。
术后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3个月,防止补片移位或切口裂开。
保持大便通畅,控制咳嗽,避免腹压升高。切口定期换药,观察有无红肿、渗液,若出现发热或剧烈疼痛,及时就医。
五、预防疝气:从生活细节堵住“漏洞”
虽然疝气的发生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后天的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发病率。以下是适合不同人群的预防建议:
1.普通人的日常预防
控制体重:肥胖者腹腔压力更高,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维持健康体重(BMI 18.5-24)。
避免腹压骤增:咳嗽时及时治疗(如感冒、慢性支气管炎);
便秘者多吃膳食纤维(蔬菜、粗粮),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搬运重物时先蹲下再起身,避免直接弯腰用力。
加强腹壁锻炼:适度进行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运动,增强腹部肌肉力量(注意避免过度用力)。
2.特殊人群的重点防护
老年人:积极治疗前列腺增生、慢性咳嗽等基础疾病,减少腹压升高的诱因;穿宽松衣物,避免腰带过紧压迫腹部。
孕妇:孕期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胎儿过大增加腹压;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修复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改善腹壁松弛。
术后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愈合期间,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按医嘱进行康复训练;若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及时复诊排查切口疝。
3.婴幼儿护理要点
避免过度哭闹,及时安抚;
更换尿布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牵拉腹部;
不要给婴儿裹太紧的衣物或带子,以免影响腹壁发育。
六、总结:疝气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疝气虽然常见,但通过正确的认知和及时的干预,完全可以避免严重后果。记住以下要点:
识别信号:肚子上的“可复性鼓包”是主要特征,警惕疼痛、无法回纳的嵌顿情况。
拒绝拖延:成人疝气无法自愈,手术是唯一根治方法,拖延可能引发肠坏死等危险。
科学预防:控制体重、避免腹压升高、加强锻炼,特殊人群针对性防护。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疝气相关症状,不必恐慌,但也不要轻视,及时就医咨询专科医生(普外科或疝外科),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就能重新“修补”好身体的漏洞,回归正常生活。
(宋红雨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