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术后伤口护理全攻略:避开感染“雷区”,加速愈合有妙招

2025-04-20 14: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手术成功并非终点,术后伤口护理是决定康复质量的关键一环。无论是剖宫产、阑尾炎还是骨折手术,伤口愈合不良可能引发感染、疤痕增生甚至二次手术。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伤口愈合的原理,总结日常护理的核心要点,帮你科学呵护“身体的切口”。

一、伤口愈合的三个阶段:了解原理才能精准护理

伤口愈合是身体的“自我修复工程”,通常经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护理重点不同:

1.炎症期(术后1-3天)

表现:伤口轻微红肿、疼痛,少量渗血或淡黄色渗液(组织液),这是身体启动免疫防御的信号。

护理关键:止血、清洁、预防感染,避免外力触碰或污染伤口。

2.增生期(术后3天-2周)

表现:肉芽组织生长填充伤口,表皮细胞开始再生,伤口逐渐收缩变小。

护理关键:保护新生组织,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伤口裂开,促进表皮愈合。

3.重塑期(术后2周-数月)

表现:胶原蛋白重塑瘢痕结构,颜色从鲜红逐渐变淡,质地从硬变软。

护理关键:预防瘢痕增生,根据需要使用祛疤产品,避免阳光直射。

二、日常护理核心:“清洁、保护、观察”三字经

1.清洁:伤口的“第一防线”

拆线前:避免碰水,正确消毒

用什么消毒?

医用碘伏(刺激性小)或75%酒精,从伤口中心向外周环形擦拭,每次消毒2-3遍,避免来回涂抹。

何时消毒?术后前3天,每天消毒1-2次;若敷料渗液较多,需及时更换敷料并消毒。

误区:用双氧水或红药水?

双氧水仅适用于污染严重的伤口(如外伤泥土沾染),普通手术伤口过度使用可能损伤新生组织;红药水含汞,可能引发色素沉着,目前已较少使用。

拆线后:逐步接触清水,避免浸泡

拆线后2-3天,若伤口愈合良好(无红肿、渗液),可轻轻淋浴,用清水冲洗伤口周围,避免直接搓洗或长时间浸泡(如盆浴、游泳)。

洗完后立即用干净毛巾轻拍吸干水分,再次用碘伏消毒,保持干燥。

2.保护:避免外力伤害与过度活动

-敷料选择与更换

拆线前:使用无菌纱布或敷贴覆盖伤口,保持密闭环境,防止细菌侵入。若敷料被血液或渗液浸透(超过敷料面积1/3),需及时到医院更换。

拆线后:可改用透气的创可贴或美容贴(如免缝胶带),减少摩擦,同时帮助减张(尤其适合腹部、关节部位伤口)。

避免牵拉伤口四肢手术:避免过早负重(如骨折术后需遵医嘱逐步锻炼),关节部位尽量减少弯曲幅度(如膝关节手术早期可佩戴支具)。

胸腹部手术: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两侧,减轻震动;起床时避免直接牵拉伤口(侧身起床更安全)。

衣物选择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化纤衣物摩擦伤口(如牛仔裤对腹部伤口的摩擦),夏季注意透气,冬季避免衣物过紧压迫伤口。

3.观察:警惕感染与愈合异常信号

每天至少观察伤口一次,重点关注以下情况:

正常愈合表现:

伤口边缘轻微红肿,无明显渗液,疼痛逐渐减轻,拆线后可见淡红色线性瘢痕。

需警惕的异常信号:

✅红肿加重:红肿范围扩大,超过伤口周围2厘米,可能提示感染;

✅渗液异常:出现脓性分泌物(黄绿色、有臭味)或鲜血持续渗出;

✅疼痛加剧:原本减轻的疼痛突然加重,或伴有发热(体温>38℃);

✅伤口裂开:可见皮下组织或缝线脱落,尤其是腹部伤口需警惕肠管脱出。

处理原则: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联系手术医生,切勿自行挤压或涂药。轻微感染可通过局部换药和抗生素治疗控制,严重感染需清创引流。

三、不同部位伤口的护理差异

1.头面部伤口:美观与愈合并重

特点:头面部血供丰富,愈合速度快(通常5-7天拆线),但暴露在外易受污染。

护理要点:

保持清洁:用棉签蘸碘伏轻轻擦拭,避免化妆品污染伤口;

防晒防疤:拆线后1个月内避免阳光直射,可使用物理防晒(帽子、口罩),半年内可涂抹硅酮类祛疤凝胶(如芭克)。

2.胸腹部伤口:防张力、防咳嗽

特点:呼吸、咳嗽时腹部压力变化大,易导致伤口裂开。

护理要点:

咳嗽控制:痰多者可遵医嘱使用化痰药(如氨溴索),避免剧烈咳嗽;

腹带辅助:剖宫产或腹部手术患者,可佩戴医用腹带1-2周,减轻伤口张力。

3.四肢伤口:防粘连、促循环

特点:关节活动度大,易因制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护理要点:

早期活动:在医生允许下,从手指/脚趾的主动活动开始(如握拳、踝泵运动),逐步增加关节屈伸练习;

抬高患肢:下肢手术患者卧床时,可在脚下垫枕头,抬高15-30度,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4.会阴伤口(如剖宫产、肛肠手术):防感染、勤清洁

特点:靠近尿道、肛门,易受排泄物污染。

护理要点:便后清洁:用温水冲洗会阴(可用便携式冲洗器),避免用纸擦拭摩擦伤口;

保持干燥:穿透气棉质内裤,每日更换,必要时使用护垫(需选择透气性好的产品,每2小时更换)。

四、饮食与生活习惯:“吃对”才能加速愈合

伤口愈合需要多种营养素协同作用,科学饮食能为修复提供“原材料”:

1.蛋白质:修复的“基石”

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胶原蛋白合成,减少感染风险。

推荐食物:鸡蛋、鱼肉(如鲈鱼、鳕鱼)、瘦肉、豆制品、牛奶等。

误区:“发物”影响愈合?

传统认为鱼虾、牛羊肉是“发物”,但现代医学表明,这类食物富含优质蛋白,只要不对海鲜过敏,完全可以适量食用,有助于伤口愈合。

2.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

作用:增强免疫力,帮助伤口结痂,减少瘢痕形成。

推荐食物:新鲜蔬菜(如西兰花、青椒)、水果(如猕猴桃、橙子、草莓)。

小技巧:维生素C易氧化,蔬菜避免长时间高温烹煮,可凉拌或快炒。

3.锌:加速表皮再生

作用:参与伤口愈合的多个环节,缺锌可能导致愈合延迟。

推荐食物:牡蛎(含量最高)、瘦肉、坚果(如核桃)、全谷物(如燕麦)。

4.避免影响愈合的食物

辛辣刺激:辣椒、花椒、酒精可能扩张血管,加重伤口充血和炎症反应;

高糖高盐:过量糖分可能抑制免疫细胞功能,高盐饮食增加水肿风险;

吸烟: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减少伤口血供,显著延缓愈合(吸烟者伤口感染率比非吸烟者高3倍)。

5.其他生活习惯充足睡眠:夜间是身体修复的高峰期,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控制基础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糖(空腹血糖<8mmol/L),高血压患者避免血压波动过大,以免诱发伤口出血。

五、瘢痕护理:从“红肿”到“淡化”的全程管理

伤口愈合后,瘢痕护理是许多人关心的重点:

1.早期(拆线后1-3个月):抑制增生

硅酮类产品:如硅酮凝胶、硅胶贴,需在伤口完全愈合(痂皮脱落)后使用,每天涂抹2次或持续贴敷,可降低瘢痕增生风险。

减张护理:伤口愈合初期,使用免缝胶带或减张器,减轻皮肤张力(尤其适合长条形伤口),避免瘢痕变宽。

2.中期(3-6个月):改善色素沉着

防晒:紫外线会刺激瘢痕处色素细胞活跃,导致颜色加深,外出需严格防晒(SPF30+防晒霜+物理遮挡)。

美白成分:可尝试含维生素E、烟酰胺的护肤品(需先咨询皮肤科医生),淡化色素沉着。

3.晚期(6个月以上):针对增生性瘢痕

若瘢痕明显凸起、质硬,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软化瘢痕;

严重者可通过激光治疗(如点阵激光)或手术切除重塑。

六、常见误区澄清:这些“经验”可能害了你

1.“伤口结痂后要抠掉,才能长得快”

❌结痂是伤口的天然保护层,强行抠掉可能撕伤新生表皮,导致瘢痕增生或感染。应让痂皮自然脱落,脱落后可涂抹保湿霜缓解瘙痒。

2.“多涂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正常清洁消毒的伤口无需额外涂抹抗生素软膏,过度使用可能破坏皮肤菌群平衡,增加耐药性风险。仅在医生判断有感染倾向时使用(如红肿渗液)。

3.“伤口愈合前不能吃酱油,会留疤”

❌酱油的色素不会沉积在瘢痕中,瘢痕颜色深浅主要与紫外线照射、个人体质(如是否为瘢痕体质)有关。

4.“纱布裹得越紧越好”

❌敷料过紧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伤口缺氧,反而延缓愈合。应以敷料固定牢固、不松动为宜,保持伤口透气。

七、总结:伤口护理的“黄金法则”

术后伤口护理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清洁是基础,保护是关键,观察是保障,营养是支撑。记住以下要点:

初期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何时换药、何时拆线、是否需要特殊护理(如引流管管理),切勿自行操作;

出现异常立即就医:感染或愈合不良的早期干预效果远好于晚期;

耐心等待修复过程:伤口完全稳定需要3-6个月,瘢痕淡化则可能需要1年以上,避免焦虑急躁。

手术是与疾病的“正面交锋”,而伤口护理则是漫长的“后勤保障”。用科学的方法呵护身体的每一道“痕迹”,才能让这场康复之战真正“完胜”。愿每一道伤口都能顺利结痂、愈合,成为你重获健康的勋章。

(宋红雨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