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难题。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 38.2%,越来越多的人陷入 “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 的恶性循环。面对失眠的折磨,不少人会自行购买助眠药物,却因用药不当引发更多健康问题。作为药剂科专业药师,我们有责任为大家普及科学选用助眠药的知识,让每一位失眠者都能在安全用药的前提下找回好睡眠。
认清失眠:别把 “偶尔睡不着” 当疾病
很多人对失眠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只要一两次睡不着就是患上了失眠症。实际上,失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失眠多由短期压力、环境变化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比如考试前的紧张、出差时的认床、睡前刷手机等,这类失眠通常持续时间短,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改善。而病理性失眠则表现为每周至少 3 次失眠,且持续 3 个月以上,同时伴有白天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种情况才需要考虑药物干预。
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用药,可通过 “321 原则” 简单自测:躺下后 30 分钟内无法入睡;夜间醒来次数超过 2 次;总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且连续两周出现上述情况。若符合这些特征,建议先到医院进行睡眠评估,而非盲目服药。
助眠药家族:三类常用药物的 “适用说明书”
目前临床常用的助眠药物主要分为三类,每类药物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需在药师指导下选用。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传统助眠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这类药物能有效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适合短期失眠者,比如因突发事件导致的急性失眠,用药疗程一般不超过 2 周。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药物会抑制呼吸,患有慢阻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禁用。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新型助眠药,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等,其优势在于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第二天醒来不易产生宿醉感。适用于入睡困难的人群,一般建议在睡前 15-30 分钟服用,且服药后需保证有 7-8 小时的睡眠时间。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口苦、头晕等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应减半剂量使用。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生物钟来改善睡眠,适合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失眠,比如倒时差、熬夜后难以入睡的情况。与前两类药物相比,褪黑素类药物依赖性较低,但起效较慢,通常需要连续服用 1-2 周才能看到效果。此外,孕妇、哺乳期女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
用药误区:这些 “常识” 可能害了你
在临床用药咨询中,我们发现很多失眠患者存在用药误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按需服药会成瘾” 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实际上,对于偶尔失眠的人,在医生指导下按需服用助眠药并不会导致成瘾。真正的药物依赖多因长期超剂量用药或擅自延长疗程引起。相反,硬扛着不吃药,任由失眠加重,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
还有人认为 “中药助眠无副作用”,于是长期服用含朱砂、雄黄的中成药。殊不知,这类中药含有重金属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即便是纯植物成分的助眠药,也需经过辨证论治才能使用,比如体质虚寒者不宜服用含黄连、黄芩的清热类安神药。
突然停药也是不可取的。长期使用助眠药的患者,若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戒断反应,如失眠加重、烦躁不安、肌肉疼痛等。正确的做法是逐步减量,比如每周减少原剂量的四分之一,直至完全停药,整个过程需在药师或医生的监督下进行。
科学助眠:药物之外的 “睡眠处方”
药物治疗只是改善失眠的手段之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药剂科联合睡眠医学科制定了一套 “非药物助眠方案”,不妨一试:
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手机、电脑等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可以用阅读纸质书、听白噪音等方式替代刷手机。
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温度在 18-22℃,湿度 50%-60%,使用遮光窗帘和防噪音耳塞,让身体处于最舒适的状态。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即使周末也不要熬夜或过度补觉,逐步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生物钟。睡前可进行简单的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饮食方面,睡前 3 小时避免摄入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物质。晚餐不宜过饱,可适量食用小米、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褪黑素合成。
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乱投医、乱用药。当睡眠问题出现时,建议先到医院药剂科或睡眠专科进行咨询,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记住,助眠药是改善睡眠的工具,而非依赖品,只有科学选用、合理使用,才能让我们在夜晚安然入梦,迎接充满活力的每一天。
(陈娟娟 信阳一五四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