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额头滚烫、小脸通红时,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心头一紧。发烧是儿童就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 0-12 岁儿童年均发烧次数达 3-6 次。面对孩子的高热,许多家长往往陷入 “急于退烧” 的焦虑中,盲目使用退烧药甚至多种药物联用,反而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风险。作为药剂科专业药师,我们有责任为家长们普及儿童退烧药的科学知识,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
认清发烧:儿童体温的 “正常与异常”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体温波动较成人更为明显,因此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孩子是否发烧。儿童正常腋下体温为 36-37.2℃,超过 37.3℃可视为发热,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立即用药。
发烧本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病毒或细菌入侵时,体温升高能增强免疫系统的战斗力。一般来说,腋下温度 38.5℃以下的低热,若孩子精神状态良好、饮食睡眠正常,无需急于使用退烧药,可通过物理降温等方式观察护理。当腋下温度超过 38.5℃,或因发热导致孩子明显不适(如烦躁哭闹、拒绝进食、影响睡眠)时,才需要考虑使用退烧药。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 “危险信号”:3 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 38℃;发烧持续超过 72 小时且无缓解;发烧时伴随抽搐、呼吸困难、剧烈呕吐、皮疹等症状,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而非自行用药。
退烧药家族:儿童可用的两种 “安全选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儿科指南推荐的儿童退烧药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物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安全性较高,家长需掌握它们的适用特点和使用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童退烧药的首选,适用于 2 个月以上的婴儿。其优点是副作用小,对胃肠道刺激轻微,退烧效果温和且持续时间较长(4-6 小时)。尤其适合有胃肠道疾病、脱水或蚕豆病(G6PD 缺乏症)的儿童。常用剂型有混悬液、滴剂、栓剂等,栓剂可在孩子呕吐无法口服时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乙酰氨基酚有明确的剂量限制,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 75mg/kg(总量不超过 4g)。
布洛芬适用于 6 个月以上的儿童,退烧作用较强,持续时间可达 6-8 小时,同时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效果。适合体温较高(超过 39℃)或伴有明显疼痛(如头痛、咽喉痛)的孩子。但布洛芬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作用,建议随餐服用,有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病史的儿童应慎用。此外,布洛芬可能影响肾功能,脱水或肾脏疾病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0mg/kg(总量不超过 2.4g)。
这两种药物均有不同规格的剂型,家长需根据孩子的体重计算准确剂量,而非仅凭年龄选择。例如,同样是 2 岁儿童,体重 10kg 与 15kg 所需剂量差异明显,用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药师。
使用原则:退烧药的 “黄金准则”
儿童退烧药的使用有严格的原则,盲目用药不仅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家长需牢记以下要点:
单一用药优先是首要原则。不建议同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也不推荐交替使用这两种药物。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并不会显著提高退烧效果,反而可能因剂量计算错误导致药物过量。只有在一种药物退烧效果不佳(如用药后 3-4 小时体温仍持续超过 39℃)且距离上次用药已超过 4 小时,才考虑更换另一种药物,更换前需咨询医生或药师。
按时用药而非按需用药。很多家长在孩子体温下降后立即停药,体温再次升高时又匆忙补药,这种做法会导致体温波动过大。正确的做法是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间隔时间用药(对乙酰氨基酚每 4-6 小时一次,布洛芬每 6-8 小时一次),24 小时内用药不超过 4 次。即使体温暂时正常,也应完成规定疗程,避免病情反复。
特殊人群需调整剂量。早产儿、营养不良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儿的用药剂量需严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对于吞咽困难的婴幼儿,可选择滴剂或混悬液,使用前需摇匀;栓剂使用时需注意卫生,避免损伤直肠黏膜。
常见误区:家长容易踩的 “用药陷阱”
在药学咨询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儿童退烧药的使用存在诸多误区,这些错误认知可能给孩子带来健康隐患,必须加以纠正。
“发烧要尽快降到正常体温” 是最常见的误区。事实上,退烧药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孩子因发热引起的不适,而非将体温降至绝对正常。强行快速退烧可能导致孩子大量出汗、脱水,甚至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一般来说,用药后体温下降 1-2℃,孩子精神状态改善,即达到治疗目的,无需追求体温完全正常。
“中药退烧药更安全” 的说法也不准确。许多家长青睐含中药成分的退烧药,认为其副作用小。但市面上部分中成药退烧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成分(如某些小儿感冒颗粒),若与其他退烧药联用,容易导致药物过量。此外,中药的使用需要辨证论治,如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适用的中药截然不同,盲目使用可能加重病情。
滥用激素类药物退烧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快速退烧,会要求医生使用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激素虽能快速降温,但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掩盖病情,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仅适用于特定疾病(如川崎病),绝对不能作为常规退烧药使用。
“退烧药能预防高热惊厥” 是错误的认知。高热惊厥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提前使用退烧药能预防惊厥发作。当孩子发生高热惊厥时,家长应保持冷静,将孩子侧卧防止窒息,记录惊厥持续时间,及时送医,而非强行喂药。
家庭护理:退烧药之外的 “辅助方案”
药物退烧只是儿童发烧护理的一部分,科学的家庭护理能帮助孩子更舒适地度过发热期,促进康复。
物理降温需正确操作。体温低于 38.5℃时,可采用温水擦拭(水温 32-34℃)的方式物理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 10-15 分钟。需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可能导致酒精中毒)和冰敷(会引起孩子不适),也不建议用被子捂汗(可能导致体温过高)。
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至关重要。发烧时孩子代谢加快,水分消耗增加,应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口服补液盐或清淡的汤类,少量多次饮用,避免脱水。对于婴儿,可增加母乳喂养次数;呕吐严重的孩子需及时就医,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
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 22-26℃,湿度 50%-60%,定期开窗通风(每次 15-20 分钟),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刺激。让孩子穿宽松透气的衣物,以利于散热,不要过度包裹。
饮食方面,发烧期间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烂面条、蔬菜泥等,避免油腻、辛辣或生冷食物。孩子食欲不佳时不必强迫进食,待体温下降后,食欲会逐渐恢复。
儿童发烧是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健康挑战,家长既不必过度焦虑,也不能掉以轻心。面对孩子发烧,关键是要准确判断病情,科学选择和使用退烧药,避开常见的用药误区,同时做好家庭护理。当对孩子的病情或用药有疑问时,建议及时咨询医院药剂科或儿科医生,让专业人员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记住,合理用药 + 科学护理,才能让孩子在面对发烧时得到最安全有效的呵护。
(陈娟娟 信阳一五四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