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感冒发烧别乱用药:退烧药、感冒药的正确选择与使用误区

2024-06-04 13: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儿童感冒发烧是家长最常遇到的健康问题,据统计,每年每个学龄前儿童平均会经历 6-8 次感冒。面对孩子发烧时的哭闹不适,许多家长心急之下容易陷入用药误区,要么擅自加大药量追求 “快速退烧”,要么多种药物混合使用希望 “好得更快”。事实上,儿童感冒发烧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退烧药和感冒药的选择与使用,需要科学认知和理性判断。

儿童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属于自限性疾病,通常 7-10 天可自行痊愈。发烧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正常反应,体温高低并不完全反映病情严重程度。3 个月以下婴儿发烧(体温≥38℃)需立即就医;3-6 个月婴儿体温≥38.5℃或伴有精神不佳时需干预;6 个月以上儿童体温超过 38.5℃且感到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烧药缓解症状。家长需明确:退烧药的主要作用是缓解不适,而非根治病因,更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儿童安全退烧药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 2 个月以上婴儿,每次剂量为 10-15mg/kg,两次用药间隔至少 4 小时,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75mg/kg(或不超过 4g)。其优点是胃肠道刺激小,可用于有胃溃疡的儿童,但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肝损伤,需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布洛芬适用于 6 个月以上儿童,每次剂量为 5-10mg/kg,两次用药间隔 6-8 小时,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0mg/kg。布洛芬退烧效果较强,还具有抗炎作用,但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脱水或呕吐的儿童需谨慎使用。

选择退烧药时需根据儿童年龄和身体状况综合判断。2-6 个月婴儿首选对乙酰氨基酚;6 个月以上儿童可根据症状选择两种药物之一,持续高烧(超过 39℃)时布洛芬退烧效果更持久;有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热性惊厥史儿童无需提前用药预防,发烧时及时退烧即可。给药途径方面,口服剂型(糖浆、混悬液)为首选,呕吐严重时可使用栓剂,但需注意栓剂剂量容易把控不准,避免重复用药。

儿童感冒药的选择更需谨慎,我国明确规定不推荐 2 岁以下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市面上常见的复方感冒药多含有解热镇痛(对乙酰氨基酚)、减充血(伪麻黄碱)、抗组胺(氯苯那敏)、镇咳(右美沙芬)等成分,多种药物联用容易导致成分叠加过量。例如同时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药和复方感冒药,可能造成肝损伤风险;含伪麻黄碱的药物可能影响婴幼儿心血管系统;抗组胺成分可能导致嗜睡或烦躁不安。

使用感冒药时需遵循 “单一成分、对症治疗” 原则。鼻塞严重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液清洁鼻腔,而非口服减充血剂;咳嗽影响睡眠时,1 岁以上儿童可少量服用蜂蜜(需注意避免呛咳),2 岁以上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美沙芬;流涕明显时可选用单一成分的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2 岁以上适用)。家长需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核对成分表,避免同时服用含相同成分的药物,如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与 “对乙酰氨基酚糖浆” 同时使用就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

儿童用药存在诸多常见误区,亟需家长警惕。最危险的误区是将成人药物减量给儿童服用,如把成人用的阿司匹林、安乃近等退烧药给孩子吃,可能导致瑞氏综合征或严重过敏反应。其次是追求 “快速退烧” 而擅自加大药量或缩短用药间隔,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加速康复,还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部分家长认为 “中药副作用小” 而随意使用中成药,实际上许多儿童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盲目使用可能造成成分叠加。还有家长在孩子刚发烧时就使用抗生素,殊不知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反而可能破坏肠道菌群。

科学用药还需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和护理配合。退烧药需用药品自带的量杯或滴管精准量取,根据儿童实际体重计算剂量,而非仅凭年龄估算。喂药时可将药液滴入口腔颊部,避免直接灌服引发呕吐。发烧期间需保证充足液体摄入,鼓励孩子多喝温水、稀释果汁或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物理降温可采用减少衣物、温水擦拭等方法,但不推荐酒精擦浴(可能吸收中毒)和冰敷(导致寒战)。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烧超过 3 天、反复呕吐、呼吸困难、皮疹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

儿童感冒发烧的用药安全,关键在于家长的理性认知和科学决策。面对孩子生病,既要避免过度焦虑导致的乱用药行为,也要克服 “硬扛不治” 的侥幸心理。记住:没有 “万能神药” 能让感冒立刻痊愈,退烧药和感冒药的作用只是缓解症状。当对用药存在疑问时,应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或药师,获取专业指导。通过正确选择药物、精准控制剂量、密切观察反应,才能在守护孩子健康的同时,培养其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为一生的健康观念打下基础。

(桑晓博 河南省中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