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任远勤:常见感冒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2024-04-26 02: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感冒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而感冒药的种类繁多,正确使用感冒药对于缓解症状、促进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感冒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帮助您在面对感冒时能够合理用药。

了解感冒的类型

感冒一般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其中病毒性感冒最为常见。病毒性感冒又可细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不同类型的感冒在症状和治疗用药上可能存在差异。普通感冒症状相对较轻,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等,一般没有高热和全身肌肉酸痛等严重症状。流行性感冒则通常起病急,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较为突出。细菌性感冒可能在病毒性感冒的基础上继发,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痰液往往较为浓稠。

常见感冒药成分及作用

(一)解热镇痛药

这是感冒药中最常见的成分之一,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及释放,而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引起出汗以达到解热作用,同时能抑制 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作用,提高痛阈而产生镇痛效果。布洛芬则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二)抗组胺药

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在感冒时,人体会释放组胺,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抗组胺药可以竞争性阻断 H1 受体,减少组胺对这些受体的作用,从而减轻上述症状,同时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三)镇咳药

常见的有右美沙芬等。咳嗽是感冒的常见症状之一,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会引发咳嗽反射。右美沙芬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咳嗽中枢,抑制咳嗽反射,从而起到止咳作用,且无成瘾性。

(四)祛痰药

比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当呼吸道有痰液积聚时,祛痰药可以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促进痰液排出。氨溴索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乙酰半胱氨酸则通过分解痰液中的黏蛋白,使痰液液化,易于咳出。

(五)减充血剂

伪麻黄碱是常用的减充血剂。它可以收缩鼻黏膜血管,减轻鼻黏膜充血、肿胀,缓解鼻塞症状,使呼吸更加通畅。

正确选择感冒药

(一)根据症状选择

如果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可选择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的感冒药。若鼻塞、流涕症状明显,含有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的药物可能更合适。对于咳嗽剧烈者,应选择含有镇咳药的感冒药;有痰液不易咳出的情况,则需要选用含有祛痰药的制剂。

(二)特殊人群的选择

1. 儿童:儿童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感冒药,其成分和剂量更适合儿童。一般不建议给儿童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感冒药,以免引起瑞氏综合征。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用药剂量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

2.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感冒药时,要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例如,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应慎用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因为它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感冒药。许多感冒药成分可能对胎儿有潜在影响,如孕早期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哺乳期妇女用药后,要注意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感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一)阅读说明书

在使用感冒药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成分、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和用法用量等信息。注意药物的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

(二)避免重复用药

由于不同品牌的感冒药可能含有相同的有效成分,如果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可能会导致某种成分过量,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同时服用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可能会引起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损害肝脏。

(三)按剂量和疗程使用

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使用感冒药,不要随意增减剂量。一般感冒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避免长期使用。如果用药几天后症状没有改善或反而加重,应及时就医。

(四)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尤其是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等,要注意感冒药与这些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例如,感冒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增强降压药的降压效果,导致低血压。

总之,正确使用常见感冒药需要我们了解感冒类型、感冒药成分及作用,根据自身症状和特殊情况合理选择,并严格遵守使用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在缓解感冒症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我们的健康。

(任远勤 信阳一五四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