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家长常要求医生给感冒发烧的孩子开抗生素,认为 “消炎药” 能让孩子好得更快。然而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抗生素滥用率曾高达 70%,远超国际平均水平。抗生素对病毒感染完全无效,盲目使用不仅无法治病,还会增加耐药性风险、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学会区分儿童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掌握正确的用药原则,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本质区别在于病原体不同。细菌是具有细胞结构的单细胞微生物,可独立生存繁殖,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病毒则是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常见病毒有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这种本质差异决定了两者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抗生素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蛋白质合成等机制杀灭细菌,而对病毒完全不起作用,需依靠抗病毒药物或人体免疫系统清除。
从临床表现上,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存在诸多差异。发热特点方面,病毒感染多为突然高热,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 39℃以上,但精神状态相对较好;细菌感染则多为逐渐发热,体温持续升高且不易退烧,孩子精神萎靡明显。症状表现上,病毒感染常伴随流涕(清涕为主)、咽痛、咳嗽无痰或少量白痰;细菌感染则多见脓性分泌物,如黄脓涕、黄痰,咽部可见脓性渗出物。其他特征包括:病毒感染常伴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细菌感染易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如扁桃体化脓、中耳炎等。
血常规检查是区分感染类型的重要依据。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婴幼儿可能出现单核细胞升高);细菌感染则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也会显著升高。但需注意,部分特殊病毒感染(如 EB 病毒)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升高,而严重细菌感染(如脓毒症)可能出现白细胞降低,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对于复杂病例,可能需要进一步做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明确诊断。
不同感染类型的用药原则截然不同。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无需特殊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由鼻病毒等引起,无特效药,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必要时使用退烧药缓解症状;流感病毒感染需在发病 48 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疱疹病毒感染可使用阿昔洛韦等针对性药物。细菌感染则需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敏感抗生素:链球菌性咽炎首选青霉素类;中耳炎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泌尿系统感染可能需要头孢类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必须足量足疗程,通常需连续用药 5-7 天,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
儿童抗生素使用存在诸多常见误区。最普遍的误区是将抗生素当作 “消炎药”,只要孩子发烧发炎就使用,殊不知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部分家长认为 “输液好得快”,要求医生静脉输注抗生素,实际上对于轻度细菌感染,口服抗生素与输液效果相当,且副作用更小。还有家长看到孩子症状缓解就立即停药,导致细菌未被彻底杀灭,容易引发病情反复和耐药性。此外,盲目选择 “高级抗生素” 也不可取,应遵循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能窄谱不广谱” 的原则,避免过度使用高级别抗生素导致耐药菌产生。
特殊感染情况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混合感染(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如感冒后期合并细菌性肺炎,此时需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抗生素。婴幼儿(尤其是 6 个月以下)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细菌感染进展迅速,需密切观察,一旦确诊及时使用抗生素。对于反复感染的儿童,应查找根本原因(如免疫力低下、结构异常等),而非频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此外,抗生素使用期间可能出现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严重时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家长还需掌握抗生素使用的正确方法和护理要点。给药时应严格按照剂量和时间间隔服用,如青霉素类药物需每 6-8 小时服用一次,保证血药浓度稳定。喂药时可将抗生素混于少量果汁或辅食中(需咨询药师确认兼容性),但不可与牛奶同服(影响吸收)。用药期间要保证孩子充足饮水,促进药物代谢和毒素排出。同时要注意生活护理:细菌感染时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证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记录用药反应,如出现皮疹、呕吐、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立即停药就医。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武器,但绝非 “万能药”。家长应树立科学的用药观念,认识到抗生素的适用范围和滥用危害,避免将其作为治疗感冒发烧的 “常规武器”。当孩子生病时,应通过观察症状、配合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记住:合理使用抗生素,既能有效治疗细菌感染,又能保护孩子的免疫系统,为其健康成长筑牢防线。面对用药疑问时,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或药师,才是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的最佳选择。
(桑晓博 河南省中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