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生病治疗中,家长常面临一个困惑:中西药能一起吃吗?有人认为中西药结合能 “双管齐下” 加速康复,也有人担心两者会产生不良反应。事实上,儿童联合用药(包括中西药联用)并非绝对禁忌,但需要掌握科学方法,了解潜在风险。据统计,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中,约 30% 与不合理联合用药有关,因此明确联合用药的禁忌与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中西药能否联用,关键在于成分是否冲突。许多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盲目联用易导致重复用药。例如常见的儿童感冒药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若同时服用含相同成分的中成药 “感冒灵颗粒”,可能造成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增加肝损伤风险。部分中药与西药存在明确配伍禁忌:含甘草的中成药(如小儿止咳糖浆)与降压药联用,可能降低药效;含麻黄的中药(如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与退烧药同服,可能加重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因此,联用前必须核对所有药物成分,避免成分叠加或冲突。
儿童联合用药需遵循 “必要性原则”,即能单一用药就不联合用药。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联合用药会增加肝肾代谢负担,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用药种类增加而上升:使用 2 种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5 种药物时升至 10%,8 种以上药物时可达 25%。临床中,只有当单一药物疗效不佳或存在明确联合指征时(如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才考虑联合用药。例如细菌合并病毒感染时,需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哮喘急性发作时,可能需要支气管扩张剂与糖皮质激素联用。
不同类型药物联合使用存在特定禁忌。抗生素与活菌制剂(如益生菌)联用时,需间隔 2-3 小时服用,避免抗生素杀灭益生菌;含铁剂的药物(如小儿补铁口服液)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服,会形成难溶性复合物影响吸收。解热镇痛药与抗凝药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止咳药与镇静药联用会加重嗜睡症状。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更需警惕:含金属元素的中药(如石膏、牡蛎)与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联用,会降低药效;含鞣质的中药(如五倍子、诃子)与铁剂、酶类药物同服,会抑制药物吸收。
儿童联合用药的正确方法包括精准选药、合理间隔和剂量把控。选药时需根据年龄和病情,优先选择儿童专用剂型,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减量服用。中西药联用建议间隔 1-2 小时,减少成分相互作用;若服用多种西药,应咨询药师明确最佳服药顺序。剂量计算必须精准,每种药物都需根据儿童体重单独计算,不可简单按 “半量” 或 “减量” 估算。例如同时使用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时,总剂量需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不超过 75mg,避免过量中毒。
特殊年龄段儿童联合用药有额外注意事项。新生儿(0-28 天)肝酶系统尚未完善,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尤其需警惕含咖啡因、伪麻黄碱等成分的药物。婴幼儿(1-3 岁)吞咽能力有限,联合用药时需注意剂型搭配,避免同时使用多种片剂或胶囊剂,可选择糖浆剂、颗粒剂等易服用剂型。学龄前儿童(3-6 岁)可能存在漏服、误服风险,家长需做好用药记录,使用分药盒按时间分装药物,并标注清晰的服用剂量和时间。
家长在联合用药过程中需掌握正确的护理和监测方法。给药时应使用药品自带的量具精准量取,不同药物分开喂服,避免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喂药后观察 30 分钟,记录儿童反应,如出现皮疹、呕吐、嗜睡、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就医。用药期间注意生活护理:保证充足饮水,促进药物代谢;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影响药物吸收;按医嘱完成疗程,不可因症状缓解而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获取专业指导是儿童联合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用药前应向医生或药师说明儿童过敏史、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成药和保健品),避免遗漏潜在风险。看不懂药品说明书时,及时咨询专业人员,明确药物成分、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慢性病儿童(如哮喘、癫痫)长期用药时,需定期复诊评估联合用药的必要性,及时调整方案。家中应常备儿童用药手册或下载权威用药 APP,作为联合用药的参考工具。
儿童联合用药是一把 “双刃剑”,合理联用能提高疗效,不合理联用则增加风险。家长应树立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 的用药理念,避免盲目追求 “中西结合” 或 “多药齐下”。面对孩子生病,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科学选择药物,仔细核对成分,掌握正确用法,密切观察反应。记住:儿童用药安全无小事,联合用药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孩子的健康,谨慎对待才能守护好孩子的成长之路。
(桑晓博 河南省中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