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喂药像打仗” 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扰。数据显示,我国近 80% 的家长在给婴幼儿喂药时遭遇困难,强行灌药不仅可能引发呕吐、呛咳,还会让孩子对吃药产生恐惧心理。其实,选对儿童用药剂型是解决喂药难题的关键。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儿童剂型包括糖浆剂、颗粒剂、滴剂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才能既保证药效又提升用药安全。
糖浆剂凭借香甜口感成为婴幼儿用药的热门选择。这类剂型是将药物溶解在高浓度蔗糖溶液中制成,部分还添加了水果香精,能有效掩盖药物的苦味和刺激性气味。从适用年龄看,糖浆剂尤其适合 1-3 岁吞咽能力较弱的幼儿,每次服用剂量通常在 5-10 毫升,可用附带的量杯或滴管精准控制。但家长需注意,糖浆剂含糖量较高(通常在 20%-80%),长期服用可能导致龋齿,服用后应给宝宝喝少量温水清洁口腔。此外,糖浆开封后需在阴凉处保存,一般开封后 1 个月内未用完应丢弃,避免变质。
颗粒剂(干混悬剂)是另一种常见的儿童剂型。它将药物制成干燥颗粒,服用时用温水溶解成混悬液,兼具易储存和口感可调的优点。颗粒剂的口味选择丰富,有草莓味、橙子味等多种水果口味可供选择,能满足不同孩子的味觉偏好。从剂量灵活性来看,颗粒剂可根据年龄拆分剂量,例如将一包颗粒分多次溶解服用,特别适合需要精确调整药量的婴幼儿。但使用时需注意溶解方法:应先加少量温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再根据需要加水稀释,避免药物颗粒残留导致剂量不足。未溶解的颗粒剂需密封保存,防止受潮结块影响药效。
滴剂因剂量精准成为新生儿和早产儿的首选剂型。这类剂型通常配有刻度精确的滴管或量器,最小剂量可精确到 0.1 毫升,能满足低体重儿的用药需求。滴剂多采用油性或水性溶剂,药物浓度高,每次服用量少(通常 0.5-2 毫升),适合吞咽功能尚未完善的婴儿。使用滴剂时需掌握正确方法:可将药液滴入宝宝口腔内侧颊部,避免直接滴在舌头上引发呕吐;也可将药液混入少量奶液或辅食中服用,但需确保宝宝全部吃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滴剂需避光保存,家长应查看药品说明书,将药物放在棕色瓶中或避光盒内,防止有效成分分解失效。
选择儿童剂型时需综合考虑年龄、病情和药物特性。新生儿(0-28 天)优先选择滴剂,如维生素 D 滴剂、益生菌滴剂等,避免因剂型过大导致呛咳;婴幼儿(1-3 岁)可选用糖浆剂或颗粒剂,如退烧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糖浆、感冒药中的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学龄前儿童(3-6 岁)吞咽能力增强,可尝试片剂或咀嚼片,但需确认药物可掰开服用。特殊病情如哮喘患儿常用气雾剂,腹泻患儿多用口服补液盐散剂,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剂型。
喂药安全还需掌握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剂量计算要精准,需根据宝宝体重而非年龄调整药量,使用药品自带的量器,避免用家用勺子估算。喂药时机可选择吃奶前 30 分钟或吃奶后 1 小时,避免宝宝刚吃饱时喂药引发呕吐。对于抗拒吃药的孩子,可采用 “少量多次” 原则,每次喂药后给予安抚或少量甜味辅食,但需注意某些药物不可与牛奶同服。用药后要观察反应,记录服药时间和宝宝状态,如出现皮疹、呕吐、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儿童用药剂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家长不必盲目追求 “进口药” 或 “贵药”,关键是选择适合宝宝年龄和病情的剂型。遇到喂药困难时,可咨询药师获取专业建议,切勿擅自将成人药物减量给孩子服用。记住,正确选择剂型、精准控制剂量、掌握喂药技巧,不仅能提高用药依从性,更能保障宝宝的用药安全,让治疗过程更顺利,亲子关系更和谐。
(桑晓博 河南省中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