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青春期功血为何高发?家长必知的应对与护理要点​

2025-07-16 12: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青春期是少女身体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关键时期,而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 “青春期功血”)作为常见的妇科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女孩及其家庭。数据显示,约 20% 的青春期少女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功血症状,其中初潮后 1-2 年是高发期。了解这一病症的高发原因及科学应对方法,是家长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青春期功血的本质是内分泌调节机制尚未成熟所致的子宫异常出血。少女从初潮到卵巢功能完全成熟,通常需要 2-4 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的调节功能尚未稳定,雌激素分泌呈现无规律性,而孕激素往往缺乏,导致子宫内膜在单一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生。当雌激素水平不足以维持内膜生长时,就会引发内膜突破性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等症状。这种生理发育阶段的特殊性,是青春期功血高发的根本原因。​

现代生活环境与行为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青春期功血的发生。学业竞争激烈导致的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激素平衡;熬夜学习、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作息习惯,打乱了生物钟对内分泌的调节节奏;饮食结构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挑食导致的营养不均衡、节食减肥造成的能量摄入不足,都会影响卵巢功能的正常发育。此外,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或过度运动引发的体能透支,也会通过影响脂肪代谢间接干扰雌激素水平,增加功血发生风险。​

青春期功血对少女健康的危害具有多维度特点。生理层面,长期不规则出血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时血红蛋白浓度可降至 80g/L 以下,显著降低身体免疫力。学业方面,贫血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反复就医还可能造成课程中断。心理层面,月经异常带来的尴尬和焦虑,容易使少女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参与体育活动和集体生活,甚至引发抑郁倾向。若长期得不到有效干预,还可能影响成年后的生育功能。​

面对孩子的月经异常,家长需掌握科学的应对原则。首先要建立详细的月经记录,使用日历或手机 APP 记录每次出血的起始时间、持续天数、出血量(可通过卫生巾使用量估算)及伴随症状,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至关重要。其次要明确就医指征:当出现连续出血超过 10 天、经量明显增多(每小时湿透卫生巾)、伴有严重腹痛或头晕眼花等症状时,必须立即就医。就诊时建议选择妇科内分泌专科,必要时进行血常规、激素水平测定和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医学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实施。对于轻度功血且无贫血症状的少女,医生通常采用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通过模拟正常月经周期的激素变化促进内膜脱落;中度患者可能需要口服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既能止血又能建立规律月经;重度贫血患者则需先进行止血治疗,必要时输血纠正贫血,待病情稳定后再调整周期。补铁治疗贯穿全程,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服用时需注意与维生素 C 同服以促进吸收,避免与茶、咖啡同服影响效果。​

日常护理工作需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饮食调理要注重造血原料的补充,每日保证瘦肉 50g、鸡蛋 1 个、绿叶蔬菜 200g,每周增加 1-2 次动物肝脏或血制品,同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促进铁吸收。生活管理方面,要保证每天 8-9 小时睡眠,建立规律作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熬夜赶工;适度开展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每次 30 分钟左右为宜。心理护理尤为关键,家长应主动普及生理知识,用科学态度消解孩子的羞耻感;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关注带来的心理压力。​

青春期功血的预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层面,家长要引导孩子建立健康饮食习惯,避免挑食节食;关注情绪变化,帮助缓解学业压力;营造开放的沟通环境,让孩子敢于讨论生理问题。学校层面,应优化课程安排,保证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开展科学的生理健康教育,消除月经相关的认知误区。社会层面,要减少对青少年体型的过度关注,避免制造容貌焦虑。少女自身则需学会自我关爱,保持规律作息,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青春期功血虽然高发,但属于可防可控的良性疾病。家长要认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通过及时就医获得规范治疗,配合科学的日常护理,绝大多数少女都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建立对身体的正确认知,培养良好的健康管理能力,让她们在家人的支持下,以积极心态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汪瑞红 周口市太康县康复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