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本是女性生命中的美好旅程,但心脏病的存在可能让这段旅程充满风险。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孕产妇死因构成中占比高达 15%-20%。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及高龄孕妇增多,这一问题更需引起全社会关注。科学预防妊娠合并心脏病,需从孕前筛查、生活方式调整和高危因素规避三方面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妊娠合并心脏病包括两大类:一是孕前已存在的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二是妊娠期特发性心脏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围产期心肌病等。怀孕后,孕妇血容量从孕 6 周开始增加,至孕 32-34 周达到高峰,较孕前增加 30%-45%;心输出量相应增加,心率加快,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对于心脏功能不全的孕妇,这种生理性变化可能诱发心力衰竭,严重威胁母胎安全。
孕前筛查是预防妊娠合并心脏病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建议所有备孕女性在孕前 3-6 个月进行心脏健康评估,重点人群包括:35 岁以上高龄女性、有心脏病家族史者、既往有心脏手术史或心律失常史者、肥胖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筛查项目应包括详细的心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功能。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需明确心脏畸形类型及修复情况,由心内科和产科医生共同评估妊娠可行性。
生活方式的科学调整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饮食方面应遵循低盐低脂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g 以下,减少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摄入;增加新鲜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鱼类、瘦肉、豆类等,避免过度肥胖。运动方面,孕前应保持规律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等,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增强心脏储备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作息调整同样关键,保证每天 7-8 小时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导致的心脏负荷加重。
高危因素的早期识别与规避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慢性疾病管理是重点,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再备孕;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减少糖尿病心肌病风险。肥胖女性应在孕前进行体重管理,将 BMI 控制在 18.5-24.9 之间,体重过高会增加心脏负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有吸烟、饮酒习惯的女性,需在孕前至少 6 个月戒烟戒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心脏血管的慢性损害。
妊娠期心脏健康管理需贯穿全程。孕早期应再次进行心脏功能评估,明确心功能分级(NYHA 分级 Ⅰ-Ⅳ 级),心功能 Ⅲ-Ⅳ 级者建议终止妊娠。孕中晚期要定期产检,孕 20 周后每 2 周检查一次,孕 32 周后每周检查一次,密切监测心率、血压、水肿情况及心功能变化。日常自我监测也很重要,孕妇应学会数胎动,注意有无胸闷、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衰早期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对于已确诊心脏病的孕妇,需实施多学科联合管理。心内科医生负责评估心脏功能,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产科医生制定个性化产检计划,选择最佳分娩时机和方式;麻醉科医生评估麻醉风险,保障分娩安全。心功能 Ⅰ-Ⅱ 级、无并发症的孕妇可尝试自然分娩,但需缩短第二产程;心功能 Ⅲ 级以上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应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院择期剖宫产。
围产期心肌病作为妊娠期特有的心脏病,尤其需要警惕。这种疾病多发生在孕晚期至产后 6 个月内,多见于高龄、多胎、肥胖及有高血压的孕妇,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预防重点在于加强孕期保健,定期监测血压和心功能;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营养,尤其是维生素 B 族的摄入。一旦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乏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
家庭成员的支持在预防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配偶应主动参与孕前检查,监督并陪伴孕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帮助孕妇缓解心理压力,避免不良情绪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学习基本的心脏急救知识,如识别心衰早期症状、心肺复苏基本操作等。家庭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减少孕妇感染风险,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诱因,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妊娠合并心脏病虽然凶险,但通过科学预防可有效降低风险。备孕女性要提高健康意识,主动进行孕前心脏筛查;孕期女性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产检,管理好基础疾病;家庭成员和社会应给予充分支持,共同守护母婴安全。记住,心脏健康是顺利妊娠的基础,只有做好全方位预防,才能让母婴在安全的保障下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汪瑞红 周口市太康县康复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