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产后“月子病”是真的吗?传统月子习俗哪些需要遵循?

2025-07-02 13: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月子”是我国特有的产后护理传统,从古代延续至今,形成了诸多习俗:“月子里不能洗头洗澡”“必须裹头巾防风”“只能喝小米粥、吃鸡蛋”……与此同时,“月子没坐好会落下月子病”的说法也让很多产妇倍感压力。那么,所谓的“月子病”真的存在吗?传统习俗中哪些有科学依据,哪些需要摒弃?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解析这些问题,帮助产妇科学度过产后恢复期。

一、“月子病”是真的吗?医学上如何看待?

民间所说的“月子病”,通常指产后出现的腰背痛、关节痛、头痛、怕冷、乏力等症状,且被认为“月子里没治好,以后会伴随终身”。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些症状确实可能在产后出现,但并非“月子没坐好”直接导致,更不是“终身不可逆”。

1. 产后不适的真实原因

产后出现身体不适,多与生理变化相关:

- 激素波动:孕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大幅升高,产后迅速下降,可能导致关节韧带松弛、肌肉力量减弱,引发腰背痛、关节酸痛。

- 身体损伤修复中:顺产时盆底肌过度拉伸、剖宫产时腹部切口愈合,都会带来疼痛;孕期子宫增大导致脊柱前凸,产后姿势未及时调整,易引发腰背不适。

- 疲劳与睡眠不足:新生儿频繁哺乳(尤其是夜间)导致产妇睡眠碎片化,长期疲劳会引发头痛、乏力、情绪低落,加重身体不适感。

- 营养失衡:若产后过度忌口(如只吃主食、不吃肉类),可能导致钙、铁、蛋白质缺乏,诱发关节痛、贫血、免疫力下降。

这些症状本质上是产后身体恢复期的暂时现象,通过科学护理(如补充营养、适度休息、康复锻炼)大多能在数周或数月内缓解,并非“月子没坐好”导致的“终身顽疾”。

2. 不存在“月子里治不好就终身难愈”

民间认为“月子病必须月子里治”,否则会伴随终身,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例如,产后腰背痛若因盆底肌松弛或姿势不良引起,通过产后康复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核心肌群锻炼),即使过了月子期也能改善;关节痛若因缺钙导致,补充钙剂后症状可缓解。

只有少数情况(如产后感染未及时治疗引发慢性炎症、盆底肌重度损伤未修复导致尿失禁)可能长期影响健康,但这属于疾病范畴,与“月子习俗”无关,关键在于及时就医,而非依赖“月子里的禁忌”。

二、传统月子习俗:哪些该遵循,哪些需摒弃?

传统月子习俗源于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时的经验总结,部分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有不少因认知局限存在误区。以下是常见习俗的科学解读:

1. 值得借鉴的传统习俗

- 注重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传统要求“月子里多卧床”,核心是让产妇避免体力劳动(如提重物、长时间弯腰),这符合医学原则。产后42天内(尤其剖宫产),身体处于修复期,过度劳累可能导致子宫脱垂、切口愈合不良。但“多休息”不等于“绝对卧床”,产后24小时后即可适当下床活动(如缓慢散步),有助于促进恶露排出、预防血栓。

- 强调营养补充,促进身体恢复

传统月子注重“补养”,如摄入鸡蛋、肉类、汤类,这符合产后营养需求。产妇产后失血(顺产约失血300毫升,剖宫产约500毫升),且哺乳需额外消耗能量(每日约500千卡),确实需要增加蛋白质(如鱼、禽、蛋、奶)、铁(瘦肉、动物肝脏)、钙(牛奶、豆制品)的摄入。

-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产后产妇出汗较多(孕期体内潴留的水分通过汗液排出,称为“褥汗”),毛孔处于开放状态,若突然受凉(如直吹冷风),可能引发感冒。传统“穿长袖衣裤、戴薄帽”的做法有一定道理,但需避免过度包裹(如夏季穿棉衣),以“体感舒适、不冷不热”为原则。

2. 需摒弃的误区习俗

- “月子里不能洗头洗澡”

古代卫生条件差,洗头洗澡可能受凉感冒,而现代有热水、暖气等保障,完全可以清洁。产后产妇代谢旺盛、出汗多,头皮和皮肤污垢堆积反而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如剖宫产切口感染、乳腺炎)。建议:顺产2-3天后可淋浴(避免盆浴),剖宫产拆线后(约7-10天)可淋浴,水温38-40℃,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洗完及时擦干保暖。

- “必须喝大量浓汤催奶”

传统认为“鲫鱼汤、猪蹄汤能催奶”,但浓汤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过量饮用会导致产妇肥胖,还可能使乳汁中脂肪含量过高,引发新生儿腹泻。事实上,乳汁分泌的关键是频繁哺乳(刺激乳头)和充足水分摄入(如温水、清淡汤品),蛋白质摄入足够即可(每日约80-100克)。汤类应去浮油后饮用,且不能替代肉类(汤中蛋白质仅为肉的1/10)。

- “月子里不能吃蔬菜水果”

这一习俗源于“怕生冷”的认知,但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能预防产后便秘(产妇因活动少、肠道蠕动慢,易便秘),还能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只要不吃刚从冰箱取出的生冷食物,煮熟或常温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水果(如苹果、香蕉)完全可以吃,每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为宜。

- “产后必须卧床,不能下床活动”

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液循环缓慢,增加下肢静脉血栓风险(产妇因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风险本就较高),还会影响肠道蠕动,加重便秘。科学做法是:顺产6-12小时后可坐起,24小时后可下床轻微活动;剖宫产24小时后可在家人协助下坐起或床边站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

- “月子里不能开窗通风”

封闭环境中空气污浊,易滋生细菌,增加产妇和新生儿呼吸道感染风险。每天应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产妇和宝宝可暂时到其他房间,避免直吹),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三、科学“坐月子”的核心原则

现代医学提倡的“产后护理”,核心是“顺应身体恢复规律,兼顾舒适与健康”,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

1. 清洁卫生:保持身体清爽

- 勤换衣物:产后出汗多,应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湿了及时更换。

- 口腔护理:每天用温水刷牙(用软毛牙刷),避免口腔细菌滋生(传统“月子里不刷牙”易导致牙龈炎、龋齿)。

- 会阴护理:顺产产妇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从前到后),勤换卫生巾,预防会阴伤口感染。

2. 饮食:均衡多样,按需补充

- 主食粗细搭配:如米饭、小米粥、杂粮饭,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

- 优质蛋白充足:每日摄入鱼、禽、蛋、瘦肉共150-200克,豆制品50克,牛奶500毫升(促进乳汁分泌和钙补充)。

- 足量蔬菜水果: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

3. 休息与活动:动静结合

- 保证“碎片化休息”:新生儿睡眠时产妇及时补觉,不必严格“卧床”,坐着闭目养神也能恢复体力。

- 适度活动:产后1周内以散步为主,1周后可尝试产后瑜伽、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但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

4. 心理调节:关注情绪健康

产后激素波动和育儿压力易导致产妇情绪低落(“产后抑郁”),家人应多给予关心,帮忙分担育儿任务;产妇可多与其他新手妈妈交流,缓解焦虑。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对婴儿缺乏兴趣等症状,需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5. 康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产后42天需到医院做复查(包括子宫恢复情况、盆底肌功能、伤口愈合等),若发现异常(如盆底肌松弛、子宫复旧不良),可及时进行康复治疗,避免问题拖延。

四、总结

“月子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月子没坐好导致的终身疾病”,而是产后身体恢复期的暂时不适,通过科学护理可缓解。传统月子习俗中,“注重休息、补充营养、注意保暖”有一定合理性,但“不洗头洗澡、忌吃蔬菜水果、长期卧床”等误区需摒弃。

科学“坐月子”的核心是:保持清洁卫生、饮食均衡多样、动静结合、关注情绪健康,同时按时做产后复查。产妇无需被传统禁忌束缚,也不必因“没做好月子”而焦虑,只要顺应身体恢复规律,就能顺利度过产后恢复期,健康迎接新角色。

(巩秦云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产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