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消化系统疾病里是关键致病因素,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紧密相关,还是胃癌的一级致癌因子,严重威胁健康。所以,规范治疗、有效应对耐药以及全面预防Hp感染,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意义。本文会从标准治疗方案、耐药应对策略、预防与家庭管理这三方面,系统阐述如何防控Hp感染。
一、标准治疗方案
(一)一线治疗方案
铋剂四联疗法是Hp感染一线标准治疗,疗程14天。它结合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两种抗生素。PPI抑制胃酸,为抗生素创造合适胃内环境;铋剂保护胃黏膜、抑制Hp生长;常用抗生素组合是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二者联合增强抗菌效果,提升Hp根除率。
(二)特殊人群方案
1. 青霉素过敏者:青霉素过敏患者,把阿莫西林换成四环素或甲硝唑。四环素广谱抗菌,对Hp抑制效果好;甲硝唑能杀灭厌氧菌,在Hp治疗中作用重要。
2. 儿童患者:儿童治疗时,药物剂量要按体重精准调整。儿童生理机能没发育完全,对药物代谢和耐受和成人不同,精准调剂量能保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3.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患多种基础病,长期吃多种药,治疗Hp时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药物间可能相互影响,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医生要综合评估,谨慎选药。
(三)服药注意事项
PPI饭前30分钟吃,这时胃酸分泌活跃,能更好抑制胃酸,提高疗效。抗生素饭后马上吃,减少对胃黏膜刺激,食物还能延长它在胃内停留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治疗全程要禁酒,酒精刺激胃黏膜,影响药效,还可能和药物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二、耐药应对策略
(一)耐药检测
1. 胃黏膜组织培养+药敏:取胃黏膜组织培养,分离Hp菌株做药敏试验,能直接知道Hp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给临床用药提供精准依据。
2.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PCR这类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检测Hp耐药基因,利于早发现耐药菌株,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方案调整依据:地区克拉霉素耐药率>15%,说明耐药严重,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用耐药抗生素导致治疗失败。
(二)补救治疗方案
1. 含左氧氟沙星方案:一线治疗失败,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是有效的补救选择。左氧氟沙星抗菌谱广,对Hp抑制作用强,联合其他药物能提高根除率。
2. 含利福布汀方案:含利福布汀的方案也是常用补救办法。利福布汀抗菌机制独特,其他药物效果不好时,这个方案可能有效,但要留意不良反应。
3. 高剂量二联疗法:高剂量二联疗法用高剂量PPI联合一种抗生素,增强抗菌和胃黏膜保护作用,适合对常规四联疗法耐药的患者。
(三)疗效评估
停药4周后复查,这时胃内药物和Hp菌体碎片基本清除,结果更准确。推荐用13C/14C呼气试验复查,它无创、简便、准确,患者易接受。不要短期内重复检测,首次复查阴性且无症状,一般不用再查;阳性则分析原因,考虑再次治疗。
三、预防与家庭管理
(一)传播阻断
1. 分餐制与公筷使用:分餐制或用公筷能阻断Hp传播。Hp通过口 - 口、粪 - 口传播,分餐和用公筷能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家人间传播风险。
2. 避免口对口喂食:日常要避免口对口喂食,尤其对儿童,这种行为易传播Hp,家长要养成好的喂养习惯。
3. 餐具消毒:定期用高温蒸煮、消毒柜等方式消毒餐具,杀灭附着的Hp,减少传播途径。
(二)高危人群筛查
1. 消化性溃疡患者:消化性溃疡患者感染Hp概率高,且和溃疡复发有关。筛查和根除Hp,能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
2. 胃癌家族史者: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患胃癌风险高,Hp是胃癌重要危险因素,筛查和根除Hp能降低发病风险。
3. 长期服用NSAIDs人群: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会损伤胃黏膜,易引发胃炎、溃疡,增加Hp感染风险,筛查和治疗能减少相关胃肠道疾病。
(三)健康维护
1. 口腔卫生:保持口腔卫生很重要。口腔是Hp储存地之一,定期刷牙、用牙线和漱口水,能减少口腔Hp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2. 益生菌摄入:适量摄入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免疫力,抑制Hp生长和定植,它通过竞争黏附位点、产生抗菌物质发挥作用。
3. 胃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做胃镜。胃镜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和Hp感染相关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首次治疗Hp感染成功率>90%,但不规范用药易产生耐药菌株,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建议家庭成员一起筛查,阳性同时治疗,消除家庭传染源。根除治疗后复发率<5%,不过仍要注意再感染风险,持续做好预防,维护胃肠道健康。
(孟显波 邓州市中心医院 全科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