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幽门螺杆菌阳性 = 胃癌?医生教你正确应对方法

2025-03-16 17: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 “幽门螺杆菌阳性”,不少人瞬间心跳加速,脑海中闪过 “胃癌” 的可怕画面。在网络传言与身边案例的渲染下,幽门螺杆菌似乎成了癌症的 “前奏”,让人谈之色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就邀请消化科医生,为大家揭开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的真相,并分享科学的应对策略。

一、幽门螺杆菌:藏在胃部的 “隐形杀手”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是一种微需氧、螺旋形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在强酸性的胃环境中存活。它像 “钻头” 一样,凭借独特的螺旋结构与鞭毛运动能力,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定居在胃黏膜上皮细胞与黏液之间。全球约 50% 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我国的感染率更是高达 50%-60%,相当于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携带。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 - 口传播和粪 - 口传播。共用餐具、水杯,亲吻,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甚至家长口对口喂食,都可能成为感染途径。感染初期,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饱胀、反酸、嗳气、口臭等消化不良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幽门螺杆菌会持续释放尿素酶、空泡毒素等有害物质,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二、幽门螺杆菌阳性 ≠ 胃癌!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 Ⅰ 类致癌物,但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等同于患上胃癌。从感染幽门螺杆菌到发展为胃癌,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 10-20 年,甚至更久。在这个过程中,还受到遗传因素、生活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只有少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进展为胃癌,数据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 3-6 倍,但总体而言,感染者最终发展为胃癌的概率仅为 1%-3% 。这是因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会对幽门螺杆菌进行防御,同时,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菌株都具有强致病性。此外,胃癌的发生还与高盐饮食、吸烟、酗酒、家族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不必过度恐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三、哪些人群需警惕,必须治疗?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以下几类人群一旦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建议及时治疗:

1、患有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是这两类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的关键,能显著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淋巴瘤复发风险。

2、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胃黏膜萎缩或糜烂的患者:治疗幽门螺杆菌有助于缓解症状,延缓胃黏膜病变进展。

3、胃癌家族史人群:遗传因素会增加胃癌发病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癌几率。

4、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人群:这类药物本身会损伤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进一步加重损伤,引发溃疡出血,提前根除可减少风险。

5、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根除治疗或许能改善病情。

四、科学应对,从这几步做起
(一)规范检测,明确诊断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检查、血清学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便捷,是最常用的初筛手段;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准确性高;血清学检测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区分是现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二)精准治疗,避免耐药
一旦确定需要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铋剂 + 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一般为 10-14 天。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等。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擅自停药或减药容易导致治疗失败,引发细菌耐药。完成治疗后,需在停药 4 周后复查,确认幽门螺杆菌是否被彻底根除。

(三)预防感染,全家行动
1、注意饮食卫生: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不吃生冷食物,肉类、海鲜等彻底煮熟;避免饮用生水。

2、保持口腔清洁:幽门螺杆菌也可存在于口腔牙菌斑中,按时刷牙,定期更换牙刷,使用漱口水,有助于减少口腔中的细菌。

3、做好家庭防护:家中若有感染者,餐具需定期煮沸消毒;儿童避免口对口喂食,防止交叉感染。

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等于被判 “胃癌死刑”,只要正确认识、科学应对,就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感染;遵医嘱治疗,根除潜在威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预防再次感染。若对幽门螺杆菌相关问题还有疑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辛根莲 平顶山河舞总医院 消化内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