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幽门螺杆菌阳性不治会变胃癌吗

2025-09-01 08: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是一种在胃黏膜上生存的细菌,其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近年来,随着对幽门螺杆菌研究的深入,其与胃癌的关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将详细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不治疗是否会发展成胃癌,以及相关的科学依据和预防措施。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与危害

(一)感染现状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全球性感染的细菌,其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感染率普遍较高。研究表明,全球约有 50% 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在一些地区,感染率甚至超过 80%。

(二)感染危害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细菌会附着在胃黏膜表面,释放多种毒素和酶,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引发炎症反应。这种慢性炎症会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不断重复,长期下来可能引起胃黏膜的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这些病变是胃癌的前期病变。

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一)流行病学研究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显著关联。在一些高发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例如,在东亚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胃癌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非感染者的 2 - 6 倍。

(二)病理学研究

    从病理学角度看,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病变是胃癌的前期病变。这些病变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胃癌。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显著降低这些前期病变的进展风险,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三)基因毒性

    幽门螺杆菌的某些菌株,特别是含有 CagA 基因的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性。CagA 蛋白能够诱导细胞的增殖和转化,促进癌变过程。研究发现,CagA 阳性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更高,这进一步证实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幽门螺杆菌阳性不治的风险

(一)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最常见的表现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会导致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等症状,而消化性溃疡则可能导致疼痛、出血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加重胃部病变。

(二)胃癌风险

    虽然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胃癌,但感染后胃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感染 CagA 阳性的幽门螺杆菌的人群,胃癌的发病率更高。此外,长期感染导致的慢性炎症和胃黏膜病变,如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也是胃癌的重要前期病变。如果不进行治疗,这些病变可能会逐渐进展,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三)其他并发症

    除了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胃淋巴瘤、胃息肉等。这些病变虽然相对较少见,但同样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一)根除治疗的重要性

    鉴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的关系,以及其与胃癌的潜在关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根除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降低胃癌及其他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治疗方案

    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四联疗法,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 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 一种铋剂。治疗疗程一般为 10 - 14 天。治疗结束后,建议在 4 - 6 周后进行复查,以确认是否根除成功。

(三)预防措施

    除了治疗,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重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受污染的水。

2.  使用公筷:在家庭和餐厅中使用公筷,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

五、总结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虽然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胃癌,但感染后胃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及时进行根除治疗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此外,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注意饮食卫生,可以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总之,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危害,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是保护胃部健康、预防胃癌的关键。

(彭中和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