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寄居在人体的胃黏膜组织和十二指肠球部。它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等,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我国近半数居民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之间。如果不进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一、引发多种胃部疾病
(一)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这种细菌能够钻透胃黏膜,损伤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胃黏膜的炎症反应。患者会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胃炎可能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甚至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二)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它会破坏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机制,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袭作用增强,从而导致溃疡的形成。患者会出现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钝痛、胀痛、灼痛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三)胃癌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黏膜在反复的炎症刺激和修复过程中,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引发胃癌。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比未感染人群高出数倍。虽然大多数感染者不会发展为胃癌,但不治疗的风险显然存在。
二、影响营养吸收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胃酸的分泌和胃的消化功能。这可能导致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进而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营养吸收不良会对其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三、影响口腔健康
幽门螺杆菌不仅会在胃内寄生,还会在口腔内寄生。它能分解口腔内的尿素等物质,产生难闻的氨臭味,导致口臭加重。
四、增加其他疾病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一些胃肠道外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冠心病等。虽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会得到改善。
五、治疗的必要性
鉴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治疗难以自行痊愈且会带来诸多危害,一旦确诊感染,通常建议进行治疗。尤其是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及时治疗更为重要。目前,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案。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环境;铋剂可以保护胃黏膜,同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抗生素则直接杀灭幽门螺杆菌。不同的药物组合和疗程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导致幽门螺杆菌耐药。
六、日常预防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具体措施包括:
• 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品分开,蔬菜水果要洗净。
• 不共用餐具、水杯。餐具要认真消毒,高温消毒或开水烫洗。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 聚餐时,采取使用公筷和公勺。
• 注意口腔卫生,认真刷牙,饭后漱口,积极治疗口腔疾病。
• 不将嚼过的食物喂给婴幼儿。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治疗会带来诸多严重的后果,从影响消化功能到引发严重的胃部疾病甚至胃癌,还可能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一旦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以降低疾病的危害。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七、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患者需要留意一些重要的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并防止复发。首先,患者应避免立即接触可能的传染源,如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食物。其次,治疗后应定期复查,以确认幽门螺杆菌是否已被彻底根除。此外,患者应继续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都有助于胃黏膜的恢复和健康。最后,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因为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也可能对胃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复发率,保障患者的长期健康。
(杨晶晶 安阳市文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