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检测报告中,“幽门螺杆菌吹气试验阳性”的结果常常让拿到报告的人感到紧张和困惑。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作为一种能在胃部强酸环境中生存的特殊细菌,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许多人认为,一旦检测结果呈阳性,就必须立刻进行杀菌治疗,以绝后患。然而,医学决策往往并非如此简单直接。是否立刻杀菌,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这一过程涉及对疾病风险、个体差异、治疗利弊的全面评估。
幽门螺杆菌与人体的“不解之缘”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呈螺旋状或S形、弧形,具有独特的鞭毛结构,使其能够在胃黏膜表面快速移动,穿透胃黏膜的黏液层,定植于胃上皮细胞表面。这种细菌的发现历程充满传奇色彩。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首次从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打破了当时“胃内不可能有细菌生存”的固有认知,他们也因此在200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水杯,亲吻等,都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此外,饮用受污染的水源、食用未洗净的食物,尤其是生冷食物,也增加了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据统计,全球约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可能更高,部分地区甚至超过80%。在中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也处于较高水平,约为50%-60%。
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如此之高,但令人惊讶的是,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明显症状或发展为严重疾病。事实上,大部分感染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无症状携带状态,仅少部分人会逐渐出现各种胃部不适症状,甚至发展为严重的胃部疾病。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疾病的关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常见的后果之一。当幽门螺杆菌定植于胃黏膜后,会引发免疫细胞的聚集和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改变,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反酸等症状。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使慢性胃炎逐渐进展为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的腺体逐渐减少,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即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取代,这一过程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癌前病变。
胃溃疡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并发症。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氨虽然能够中和局部胃酸,保护细菌自身,但同时也破坏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能够直接损伤胃黏膜,形成溃疡。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能力,进一步加重溃疡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表明,约70%-90%的胃溃疡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更为严重的是,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第Ⅰ类生物致癌因子。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存在明确关联。幽门螺杆菌引发的持续炎症反应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衡,促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在所有胃癌病例中,约80%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此外,幽门螺杆菌还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部分早期MALT淋巴瘤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治愈。
幽门螺杆菌吹气试验阳性后的决策考量
基于疾病风险的评估
当幽门螺杆菌吹气试验呈阳性时,首先需要评估感染者发生胃部疾病的风险。对于已经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显著提高溃疡的愈合率,降低溃疡复发的风险,同时也是治疗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法。对于这类患者,应尽快进行杀菌治疗。
对于患有慢性胃炎且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炎症,降低疾病进一步进展的风险,通常也建议进行杀菌治疗。此外,有胃癌家族史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感染者,由于遗传因素使其患胃癌的风险本身就高于普通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进一步增加这一风险,因此也应积极考虑根除治疗。
然而,对于无症状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感染者,情况则相对复杂。虽然他们未来发生胃部疾病的风险有所增加,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发展为严重疾病。此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一般来说,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在密切观察的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如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暂不急于进行杀菌治疗;而对于年龄较大(如超过60岁)的无症状感染者,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会逐渐升高,且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杀菌治疗的决策应更加谨慎,需要充分权衡治疗的利弊。
治疗的利弊权衡
幽门螺杆菌的杀菌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一般为10-14天。虽然这种治疗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还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此外,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幽门螺杆菌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升高,这使得治疗的成功率有所下降,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才能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进一步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另一方面,即使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也不能完全排除未来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且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再次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而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一定能完全消除所有症状,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可能存在消化不良等不适,这也让一些患者对治疗的必要性产生质疑。
特殊人群的考量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决策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大部分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并无明显症状,过度治疗可能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因此,除非儿童存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明确的适应证,一般不建议对儿童进行常规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人群。由于部分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孕期和哺乳期通常不建议进行杀菌治疗,除非病情非常严重,必须治疗时,也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婴健康状况。
幽门螺杆菌吹气试验阳性并不意味着必须立刻杀菌。是否进行杀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感染者是否存在相关胃部疾病、发生严重疾病的风险、治疗的利弊以及个体的特殊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于高风险人群和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及时进行杀菌治疗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胃部疾病;而对于低风险的无症状感染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做出个体化的决策。同时,无论是否进行杀菌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对于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部疾病的发生都至关重要。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加精准、有效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策略,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常向阳 洛阳市洛龙区丰李镇卫生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