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根除治疗能逆转吗?

2025-03-18 11: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其长期定植于胃黏膜可引发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如异型增生),最终增加胃癌风险。近年来,随着对Hp致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根除治疗能否逆转胃癌前病变”成为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最新证据与指南,从病理机制、临床研究及实践建议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联性

Hp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胃黏膜恶变:

直接毒性作用:细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破坏黏液屏障;空泡毒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诱导上皮细胞损伤及DNA损伤。

免疫炎症反应:持续激活NF-κB通路,释放IL-8、TNF-α等促炎因子,形成慢性活动性炎症环境,加速正常胃腺体向萎缩、肠化的演变。

表观遗传学改变:长期感染可能导致microRNA表达异常、DNA甲基化模式紊乱,推动细胞周期失控。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Hp阳性者的胃癌发病率是非感染者的4倍以上,而根除后可使这一风险降低约39%。更重要的是,早期干预(如在萎缩或肠化阶段)可能阻断疾病进展。

二、根除治疗对癌前病变的逆转效果:证据分级

目前结论呈现“阶段性差异”,需分层次看待:

轻度病变(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糜烂)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成功根除Hp后,约70%-80%患者的炎症评分显著改善,黏膜充血水肿消退,部分患者甚至恢复至接近正常状态。例如,一项纳入500例患者的亚洲多中心研究发现,根除组胃窦部炎症活动度(OLGA分期)平均下降1级以上的比例达65%。

中重度病变(萎缩伴肠化生)

此类改变属于结构性损伤,逆转难度较大。Meta分析显示,仅约30%-40%的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出现组织学逆转,且多局限于轻度萎缩区域。日本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即使Hp被清除,已形成的杯状细胞化生仍可能持续存在超过5年。但值得注意的是,根除治疗可显著减缓病变进展速度——未治疗者每年萎缩范围扩大约2%,而根除组仅为0.5%。

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此时已接近早期胃癌阶段,单纯抗菌治疗难以奏效,需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切除术。不过,术前根除Hp仍有助于减少术后复发风险。

三、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治疗时机:在萎缩前期(OLGAⅠ-Ⅱ期)启动干预的效果最佳,此时胃黏膜尚存修复能力;若已进展至OLGAⅢ-Ⅳ期(广泛萎缩+多灶肠化),则以延缓进展为主。

耐药性问题:我国克拉霉素耐药率高达20%-50%,导致初次治疗失败率上升。推荐采用铋剂四联方案(PPI+铋剂+两种抗生素),并依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

宿主因素:吸烟、饮酒、高盐饮食会削弱治疗效果;携带特定基因型(如IL-1β多态性)的人群可能对炎症更敏感。

复查策略:建议治疗后6-12个月进行胃镜精查+病理活检,重点观察萎缩范围、肠化程度及异型增生变化。

四、临床实践建议

根据《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及Maastricht VI共识:

所有Hp阳性伴胃癌前病变者均应接受根除治疗,无论有无症状。

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可优先尝试根除治疗并密切随访;高级别病变(HGIN)则需内镜干预。

治疗后的管理包括:①生活方式改良(戒断烟酒、低盐饮食);②补充维生素(如叶酸、硒);③定期监测(每1-2年一次胃镜)。

结语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虽不能完全逆转所有胃癌前病变,但在疾病早期阶段具有明确的获益——既能减轻炎症负荷,又能延缓甚至部分逆转组织学改变。这一过程如同“踩刹车”,虽无法让倒行的列车立即停止,却能大幅降低其冲向悬崖的速度。因此,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及时筛查、规范治疗仍是预防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未来的方向在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以识别哪些患者将从根除治疗中获得最大收益。

(刘增玉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