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理学领域,“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这两个术语常常被提及,但它们并非完全等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涉及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异常改变,且均属于癌前病变范畴,但其内涵、分级体系及临床意义存在重要区别。以下从定义、病理特征、分级标准、生物学行为以及临床处理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定义与核心内涵的差异
异型增生(Dysplasia)是指组织或细胞出现偏离正常发育轨道的非典型性改变,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核质比增高、核分裂象增多、极性紊乱等特征。这种异常可发生于任何上皮组织(如皮肤、黏膜),其本质是细胞增殖失控与分化障碍的综合体现。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时出现的腺体结构扭曲即属此类。值得注意的是,异型增生强调的是细胞学层面的异常,并不必然指向恶性肿瘤转化路径。
而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则特指局限于上皮层内的克隆性肿瘤性病变,具有明确的遗传学基础和进展潜能。该术语多用于宫颈、消化道等部位的鳞状或柱状上皮系统,如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其核心在于存在单克隆起源的细胞群体,这些细胞已获得部分恶性表型(如端粒酶激活、染色体不稳定),但尚未突破基底膜浸润间质。因此,上皮内瘤变更侧重于描述一种潜在的早期肿瘤状态。
分级体系的差异化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两者采用不同的分级策略。对于异型增生,通常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仅见散在异型细胞;中度呈现局灶性密集分布;重度则表现为广泛存在的显著异型性。这种分级更多基于形态学主观判断,缺乏统一的分子标志物辅助诊断。相较之下,上皮内瘤变的分级更为标准化——以宫颈为例,CINⅠ对应低级别病变(约30%可能自然消退),CINⅡ/Ⅲ归为高级别病变(需积极干预),其界定结合了HPV感染状态、p16INK4a过表达等客观指标,使评估更具可重复性。
生物学行为的递进关系
从疾病演进角度看,两者构成连续谱系的两端。多数情况下,轻度异型增生可能长期稳定甚至逆转,而重度异型增生往往被视为上皮内瘤变的前驱阶段。例如,Barrett食管中的柱状上皮异型增生若持续进展,将依次经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最终发展为浸润性腺癌。这种动态过程提示,上皮内瘤变本质上是对高度异型增生的再分类,旨在突出其更高的恶变风险。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在5年内进展为癌症的比例可达20%-50%,显著高于单纯异型增生病例。
临床管理策略的分野
基于上述差异,临床决策亦有所区别。对于局限性轻度异型增生,医生可能选择定期随访观察;而对于确诊为上皮内瘤变的病灶,尤其是高级别者,则倾向于采取内镜下切除、激光消融等干预措施。以结直肠为例,传统病理报告中的“重度异型增生”现已普遍改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术语标准化趋势,更直接影响治疗强度——后者通常被视为癌前病变的最高阶段,需按早期癌处理原则进行根治性治疗。
术语演变背后的科学认知进步
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学界逐渐认识到传统“异型增生”概念过于宽泛,无法准确预测个体预后。引入“上皮内瘤变”这一术语,实则是对具有明确肿瘤驱动基因突变(如TP53失活、APC缺失)的病变进行精准分层。例如,通过检测Ki-67增殖指数、DNA倍体分析等技术,可将看似相似的异型增生区分为惰性病变与进展性病变,从而避免过度诊疗。这种从形态学到功能基因组学的转型,标志着我们对癌前病变本质的理解进入了新阶段。
综上所述,尽管“异型增生”与“上皮内瘤变”在临床表现上有重叠区域,但二者在定义严谨性、分级科学性和临床指导价值上存在本质区别。病理医师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既要考虑传统形态学标准,也要结合现代分子检测手段,以实现对癌前病变的精准分层管理。对于患者而言,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有助于正确认识自身病情,积极配合规范化的治疗与随访方案。
(刘增玉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