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脏骤停发生时,每一秒都在吞噬生命。数据显示,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会随着抢救时间的延迟急剧下降——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下降7%-10%,超过10分钟后,生存率几乎为零。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黄金组合”,是挽救生命最有力的武器。掌握它们的正确使用方法,普通人也能成为“生命守护者”。
一、认识“救命双雄”:CPR与AED的分工
心脏骤停的本质,是心脏突然停止有效跳动,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大脑和重要器官因缺氧迅速受损。此时,仅靠等待救护车远远不够,必须立刻启动“人工循环”和“电击除颤”双保险。CPR的核心作用:通过胸外按压模拟心脏跳动,暂时维持血液流向大脑和心脏,为器官争取缺氧耐受时间。即使按压产生的血流量仅为正常心跳的20%-30%,也能显著降低脑死亡风险。AED的关键价值:心脏骤停时,约80%-90%的患者心脏处于“心室颤动”状态(心肌乱跳无法泵血),AED能通过电击让心脏瞬间停跳,为其恢复正常节律创造机会。研究证实,在心脏骤停发生后3-5分钟内使用AED,生存率可提升至50%以上。简单来说,CPR是“维持生命的桥梁”,AED是“重启心脏的开关”,二者缺一不可。
二、救命步骤:从发现到施救的完整流程
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正确的施救流程可总结为“一判二呼三救四助”,全程需争分夺秒。
第一步:快速判断,确认心脏骤停
1.拍打呼唤:拍打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若毫无反应(无睁眼、无应答),说明意识丧失。
2.检查呼吸: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同时将耳朵靠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息,时间不超过10秒。若呼吸微弱、停止或呈“叹息样”(类似临终喘息),即可判定为心脏骤停。
注意:无需检查脉搏!普通人很难快速准确判断脉搏,浪费宝贵时间。只要意识和呼吸异常,就应立即启动急救。
第二步:呼救求援,获取AED
1.立即呼喊周围人帮忙:“有人晕倒了!快打120!”同时明确指令一人:“请你去拿附近的AED,拿到后立刻回来!”(提前记住商场、学校等场所的AED位置,可通过地图APP搜索“附近AED”快速定位)。
2.拨打120时清晰说明:患者位置(精确到街道、门牌号或标志性建筑)、症状(突然倒地、无意识无呼吸)、已开始CPR,便于急救人员携带设备快速到达。
第三步:实施CPR,建立人工循环
在等待AED的同时,必须立刻开始胸外按压,这是维持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1. 摆放体位:将患者平放在坚硬平面(如地面),解开领口、腰带等束缚,确保胸部无压迫。
2. 定位按压点:两乳头连线中点(男性)或胸骨中下段(女性可先找到胸骨下端,向上两横指)。
3. 按压姿势:双手交叉重叠,掌心根部紧贴按压点,双臂伸直,身体前倾,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
4. 按压标准:深度:成人5-6厘米(约一拳),儿童5厘米,婴儿4厘米(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肋骨骨折)。频率:100-120次/分钟(可默念“1下、2下……30下”,节奏类似歌曲《小苹果》的节拍)。要点:“用力压、快速压、不中断”,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手掌不离开胸壁。最新指南提示:未经专业训练者可只做胸外按压(“只压不吹”),无需进行人工呼吸,避免因操作不当耽误按压。若接受过培训,可按照“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的循环进行,直至AED到位或专业人员接手。
第四步:使用AED,电击除颤
AED的设计理念是“傻瓜式操作”,即使完全没有经验,只要跟随语音提示,30秒内即可完成操作。
1. 开机准备:打开AED电源,立即听从语音指令(“请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胸部”)。
2. 粘贴电极片:成人电极片:一片贴在右锁骨下方(靠近肩膀),另一片贴在左乳头外侧(与腋窝平齐),确保电极片与皮肤紧密接触(若患者出汗,用纸巾擦干;若有毛发,可快速剃除或用力按压电极片)。儿童/婴儿:使用专用儿童电极片(或成人电极片减半功率),粘贴位置相同。
3. 分析心律:按下“AED分析”键后,语音会提示“正在分析心律,请不要接触患者”,此时所有人必须远离患者,避免干扰设备判断。
4. 实施电击:若AED提示“建议电击”,立即按下放电键,同时大喊“大家离开!”确保无人接触患者;若提示“不建议电击”,则继续CPR,2分钟后AED会再次分析。
关键提醒:电击后不要停顿,立即继续胸外按压,直到患者恢复呼吸、意识,或急救人员到达。
三、避坑指南:这些错误会断送生机
即使掌握了步骤,实操中仍可能因细节失误影响效果,以下误区必须警惕:
误区1:先控水再救溺水者
有人认为溺水导致的心脏骤停需要先“控水”(如倒挂身体),这是严重错误。溺水的核心是缺氧,控水会延误CPR时机,且无法真正排出肺部水分。正确做法:将患者平放后直接开始按压,无需控水。
误区2:按压时“怕弄伤患者”而不敢用力
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CPR会导致肋骨骨折,但与心脏骤停的致死风险相比,这是“必要代价”。按压不足会导致血流量不足,反而降低生存率。记住:宁可用力过度,也不能力度不够。
误区3:AED来了就停止CPR
AED到位后,应在“贴电极片”“分析心律”等必要环节暂停按压,其余时间需持续按压。研究表明,按压中断超过10秒,就会显著降低脑血流,影响抢救效果。
误区4:担心“救错人”或“担责任”
我国《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为见义勇为者撑腰,遇到紧急情况,“敢救”比“完美施救”更重要。
四、日常准备:让救命技能“随时可用”
掌握AED+CPR不仅是知识,更需转化为应急能力,日常可从三方面准备:
1. 熟记AED位置:在工作单位、学校、常去的商场等场所,留意AED存放点(通常在服务台、走廊显眼处),手机保存“全国AED地图”小程序,确保需要时3分钟内可获取。
2. 参加实操培训:通过红十字会、医院或社区组织的急救培训,亲手练习胸外按压和AED使用,纠正手势、力度等细节问题(线上教程无法替代线下实操)。
3. 家庭备齐急救包:除了学习技能,家中可准备急救包(含手套、纱布等),减少施救时的顾虑。
心脏骤停从不择时择地,而生命的转机,往往就藏在普通人的举手之劳中。当AED的电流穿过胸膛,当CPR的按压传递力量,每一个动作都在为生命争取可能。记住:你不需要是医生,只需要在关键时刻,敢于伸出双手——这或许就是别人生命里最亮的光。
(吕剑虹 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