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道检查报告中,“上皮内瘤变”是一个常见却容易让人困惑的术语。很多人看到这个词会担心“是不是癌”,其实它是一种介于正常组织和癌症之间的病变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能有效预防癌症发生。本文将讲讲消化道上皮内瘤变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特点以及该如何应对。
一、什么是消化道上皮内瘤变?
(一)核心含义:细胞异常但未扩散
1.字面解析:“上皮”指消化道内表面细胞(如食管、胃、肠黏膜表层);“瘤变”指细胞出现异常;“内”说明异常细胞局限在黏膜表层,未侵犯深层组织。简单说,就是消化道表面细胞“变心”却没“跑出去”。
2.与癌症的关系:属于癌前病变,不管它可能发展成癌,及时处理则可阻断进程。
(二)常见发生部位
1.食管:与烫食、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
2.胃:多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基础上发生,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肠上皮化生时更易出现。
3.结直肠:常见于腺瘤性息肉,多数肠癌由此发展而来。
二、上皮内瘤变的特点与分级
(一)主要特点:细胞“长歪”但没“闯祸”
1.细胞形态异常:和正常细胞相比,瘤变的细胞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排列也乱糟糟的,就像排队时有人插队、有人站错位置。
2.局限在表层:这些异常细胞只存在于消化道黏膜的表层(上皮层),没有侵犯到黏膜下面的组织(比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更没有扩散到其他器官和发生转移,这是它和癌症最关键的区别(癌症会侵犯深层组织,并可能发生转移)。
3.可能没明显症状:大部分人没有特别的感觉,多是在做胃镜、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少数人可能有轻微症状,比如胃里隐痛、腹胀,或者大便带点血(结直肠病变时)。
(二)分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细胞异常程度较轻,排列紊乱不明显,发展成癌症的可能性较低,部分甚至可能自行好转。比如胃的低级别瘤变,只要控制好胃炎、杀掉幽门螺杆菌,有可能逆转。
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细胞异常程度严重,排列明显紊乱,已经很接近癌症了(医学上有时称为“原位癌”),发展成浸润性癌的风险很高,需要尽快处理。比如结直肠的高级别瘤变,不处理的话,几年内可能变成肠癌。
三、发病原因与高危人群
(一)常见原因
1.慢性炎症或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肠炎等反复刺激黏膜。
2.不良饮食:长期吃腌制食品、过烫食物,膳食纤维摄入少、便秘等。
3.癌前疾病基础:如胃萎缩性胃炎、食管巴雷特食管、结直肠腺瘤性息肉。
4.其他因素:年龄(中老年人多见)、吸烟喝酒、遗传(消化道癌家族史)等。
(二)高危人群
1.40岁以上,尤其有消化道癌家族史者。
2.患慢性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者。
3.有癌前病变或息肉病史者。
4.长期吸烟喝酒、饮食不健康者。
四、发现后该如何处理?
(一)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监测与调理
1.定期复查:3-6个月做一次内镜,无进展可延长至每年一次。
2.病因治疗:除菌、控制反流或炎症。
3.生活调整:少吃腌制、过烫食物,戒烟限酒,多吃蔬果粗粮,规律饮食。
(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时干预
1.内镜下切除:通过胃镜或肠镜切除病变黏膜,创伤小、恢复快,治愈率高。
2.术后复查:3-6个月复查内镜,之后每年一次,连续正常再延长间隔。
3.少数需手术:病变范围大或位置特殊时,可能需外科手术切除部分消化道(少见)。
五、如何预防?
(一)生活习惯调整
1.不吃过烫、腌制、油炸食物,多吃蔬果粗粮,保证膳食纤维。
2.戒烟限酒,规律饮食作息,保持大便通畅。
(二)积极治疗基础病
及时处理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等,根除幽门螺杆菌,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三)定期筛查
1.40岁以上人群,建议做胃镜和肠镜筛查。
2.高危人群提前至35岁开始,每1-3年复查一次。
3.出现胃痛、胃胀、便血等症状,及时做内镜检查。
六、总结
消化道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既不是癌,也不是正常组织,而是处于“中间状态”——细胞已经异常,但还没发展到癌症。低级别瘤变通过调理和监测,很多能逆转;高级别瘤变及时切除,也能有效预防癌症。
关键是要重视定期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发现问题后遵医嘱处理,同时管好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基础病。只要做到这些,就能把消化道癌症的风险降到最低。记住:对付这种病变,“早发现、早干预”是最好的办法。
(贾晓红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龙华医院 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