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什么是免疫组化,为什么有的病人做完病理检查了还要做免疫组化

2025-03-15 18: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病理检查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尤其是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确诊中不可或缺。但临床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患者做完常规病理检查后,医生还会建议加做免疫组化。这让许多人疑惑:免疫组化究竟是什么?为何常规病理检查不够用?本文将从免疫组化的基础认知、与常规病理的互补性、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解析这一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一、免疫组化的基础认知

(一)定义与核心原理

1.定义:免疫组化全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显色,从而在组织切片上定位特定抗原(如蛋白质)的技术。简单来说,它就像给病理组织中的“目标分子”贴上“荧光标签”,让医生能清晰识别其种类和分布。

2.核心原理:人体细胞会表达独特的“生物标志物”(即抗原),不同疾病或细胞类型的标志物存在差异。免疫组化通过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相当于“精准探测器”),与组织中的抗原结合,再通过显色反应将结合位点可视化——阳性部位会呈现棕黄色颗粒,从而明确“目标分子”是否存在、含量多少。

(二)技术流程与关键要素

1.标本处理:将手术切除或穿刺获取的组织制成病理切片,经过固定、脱水、包埋等步骤,保持细胞结构和抗原的稳定性,为后续检测奠定基础。

2.抗体孵育:根据检测目标选择特异性抗体(如癌胚抗原CEA抗体、细胞角蛋白CK抗体等),将其滴加到切片上,让抗体与组织中的抗原充分结合(类似“钥匙开锁”),这个过程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结合的特异性。

3.显色与观察:通过酶促反应(如过氧化物酶催化底物显色)使结合位点呈现肉眼可见的颜色,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显色部位和强度,由病理医师判断结果。

二、常规病理检查的局限性:为何需要免疫组化补充?

(一)常规病理检查的核心作用与短板

1.核心作用:常规病理检查主要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等,判断是否存在病变(如细胞异型性、浸润性生长等)。例如,医生通过HE染色可初步判断一块组织是否为肿瘤,但有时候难以确定其具体类型。

2.短板:当细胞形态相似或分化异常时,常规病理难以区分。比如,肺小细胞癌与淋巴瘤的细胞在HE染色下均表现为小圆形、密集排列,仅凭形态易误诊;再如,转移癌找不到原发灶时,常规病理无法判断肿瘤来源(是肺癌转移还是乳腺癌转移)。

(二)免疫组化的“补位”价值

1.突破形态学限制:免疫组化不依赖细胞形态,而是通过“分子标志物”识别细胞身份。例如,淋巴瘤细胞会特异性表达CD20抗原,而肺小细胞癌则表达神经烯醇化酶(NSE),通过对应的抗体检测,可精准区分两者。

2.挖掘“隐藏信息”:部分疾病的关键特征不在细胞形态上,而在分子表达层面。如甲状腺乳头状癌,部分病例形态不典型,但免疫组化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甲状腺球蛋白(Tg)”呈阳性,可明确诊断。

三、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肿瘤诊断:明确“身份”与“来源”

1.鉴别肿瘤良恶性:部分肿瘤的良恶性在形态上难以界定,需通过免疫组化标志物判断。例如,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肌上皮标志物(如p63)”的表达情况是区分“良性增生”与“导管原位癌”的关键——良性病变中肌上皮完整,而原位癌中肌上皮消失。

2.确定肿瘤原发灶:约5%的恶性肿瘤首发症状为转移灶(如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规病理无法判断来源。免疫组化可通过“组织特异性标志物”追溯原发部位:如淋巴结中检测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提示原发灶为前列腺癌;检测到“细胞角蛋白7(CK7)”则可能来自肺或卵巢。

(二)判断疾病预后与指导治疗

1.评估肿瘤恶性程度:部分标志物可反映肿瘤的侵袭性。例如,乳腺癌中“Ki-67”是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其阳性率越高,说明肿瘤生长越快、复发风险越高;“p53”突变型阳性则提示肿瘤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

2.指导免疫治疗:如检测乳腺癌中的雌激素(ER)、孕激素(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HER-2)等标志物,可以对应选择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

(三)疑难疾病的“确诊利器”

1.罕见病诊断: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罕见病,免疫组化可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病变特征。例如,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组织中可检测到“抗核抗体(ANA)”沉积,这是常规病理无法发现的关键证据。

2.微小病灶检测:在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早期,常规病理可能因病灶微小而漏诊,免疫组化可通过高敏感性的抗体“捕捉”微量病变细胞。如胃癌术后淋巴结检测中,免疫组化可发现常规染色未显示的微小转移灶,指导后续治疗方案调整。

四、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一)需加做免疫组化的常见情况

1.肿瘤类型不明时:如发现盆腔包块,常规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但无法区分是卵巢癌、肠癌转移还是子宫内膜癌,需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A125”“CK20”等标志物鉴别。

2.判断肿瘤侵袭范围时:如膀胱癌需明确是否侵犯肌层,免疫组化通过“CK5/6”“p63”等标志物区分黏膜层与肌层,指导手术范围确定。

3.指导靶向药使用时:几乎所有实体瘤(如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在考虑靶向治疗前,都需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靶点(如HER-2、PD-L1)。

(二)患者需了解的关键信息

1.并非所有病理检查都需加做:常规病理可明确诊断的疾病(如常见的炎症、良性肿瘤)无需免疫组化,仅当诊断存疑或需进一步明确信息时才建议做。

2.费用与时间:免疫组化检测费用根据抗体数量而定(单种抗体约100-300元),通常需3-5个工作日出结果,具体因医院而异。

3.结果的解读:免疫组化结果需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并非单一指标决定诊断,患者需遵循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的联合解读。

五、总结与展望

免疫组化并非替代常规病理检查,而是其重要的“补充者”和“升级工具”。常规病理通过形态学奠定诊断基础,免疫组化则通过分子层面的“精准标记”解决形态学难以突破的难题,两者结合使疾病诊断从“模糊推断”走向“精准定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免疫组化已从单一标志物检测向“多标志物组合”“数字化分析”演进,未来结合基因检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将进一步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对于患者而言,理解免疫组化的作用,积极配合检查,有助于医生更快明确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这正是常规病理检查后仍需加做免疫组化的核心意义。

(贾晓红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龙华医院 病理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