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一百万,中国独占一半。更残酷的是,约八成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手术机会转瞬即逝。并非胃癌没有早期症状,而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被当成“普通胃炎”“工作太累”或“没吃好”而一笔带过。以下症状单独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若持续两周以上、逐渐加重或同时出现多种,就需要把“胃癌”列入排查清单。
一、上腹部“说不清的不舒服”
钝痛、闷胀、压迫感,像胃里塞了块石头,却又无法指出具体痛点。它可以在饭后出现,也可以在空腹时发生,没有固定节律,服用常见胃药后仅短暂缓解或完全无效。这种定位模糊的隐痛源于早期病灶局限在黏膜或黏膜下层,由内脏神经传导,大脑只能给出“大概在上腹”的模糊信息。
二、“吃两口就饱”的早饱感
胃壁弹性下降或幽门口动力异常时,少量食物即可触发张力感受器,传递“已满”信号。患者常描述为“第一口还行,第三口就开始胀”,连以往最爱的美食也提不起兴趣。日本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早期胃癌患者曾把这种早饱误认为“消化不良”。
三、进行性食欲减退
不是一顿没胃口,而是连续数周对所有食物失去欲望,尤其厌恶油腻、红肉或重口味菜肴。肿瘤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下丘脑摄食中枢,造成“饱感阈值”被悄悄上调。当体重在 1~2 个月内下降 5% 以上又找不到其他原因时,必须警惕。
四、嗳气、反酸、辣嗓子
贲门或胃底小弯侧早期病灶可破坏“抗反流阀门”,胃酸与气体反复冲向食管,出现持续性嗳气、夜间反酸,甚至咽喉部烧灼感。若同时伴有声音嘶哑或晨起口苦,提示反流已累及咽喉,需排除贲门胃底癌可能。
五、“隐形”的消化道出血
早期胃癌出血量往往小于 5 mL,肉眼看不到黑便,仅能通过隐血试纸发现。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面色苍白、乏力、心悸,化验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或绝经后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应把胃镜列为必查项目。
六、大便颜色的“误读”
柏油样黑便常被归因于“吃了鸭血、补铁剂”。若停用可疑食物三天后仍持续发黑,提示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且出血量至少 50 mL。早期胃癌表面糜烂渗血即可造成此现象。
七、体重下降伴疲惫
肿瘤代谢需要额外能量,且慢性炎症状态会加速分解代谢。患者常描述“睡得够,但像跑完马拉松一样累”。当疲惫与体重下降同步出现,又缺乏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其他原因时,应高度怀疑。
八、腹部“按得到的硬块”
早期胃癌通常触诊不到肿块,但若病灶位于胃窦前壁或幽门管,可在脐上方两指处触及质地偏硬、边界欠清的结节,按压伴隐痛。此体征提示肿瘤已浸润肌层甚至浆膜,但仍处于可根治阶段。
九、吞咽不畅或胸骨后异物感
贲门癌早期即可造成食管下端狭窄,患者感觉“饭团在胸口停了几秒才下去”,常被误认为“慢性咽炎”或“梅核气”。若症状进行性加重,需尽早做胃镜+染色放大内镜。
十、微黄肤色与蜘蛛痣
胃癌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或肝实质前,偶可因胆汁淤积出现轻度巩膜黄染,或伴蜘蛛痣、掌红斑。此时常伴 ALP、GGT 轻度升高,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
把“症状组合”而非“单点信号”作为就诊触发器,胃癌早期信号往往呈“叠加态势”。例如:
• 上腹隐痛 + 早饱 + 体重下降;
• 反酸嗳气 + 黑便 + 贫血;
• 吞咽不畅 + 食欲减退 + 疲惫。
只要组合出现且进行性加重,就应毫不犹豫预约胃镜。现代高清内镜结合染色和放大技术,可以发现 2~3 mm 的表浅凹陷或褪色区,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
高危人群的“额外雷达”年龄:40 岁以上且合并以下任一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癌家族史、长期食用高盐腌制食品、吸烟或重度饮酒者,即使症状轻微,也建议每 1~2 年行胃镜筛查。
十一、写在最后
胃是情绪器官,也是沉默器官。它不会用剧烈疼痛来尖叫求救,而是用“隐痛、饱胀、早饱、没胃口”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低声呼救。学会听懂这些低语,比任何高科技治疗都更能挽救生命。下一次,当身体发出上述任何一条信号时,请把它当作一次严肃的对话,而不是轻描淡写的寒暄。
(李天生 许昌市中心医院 胃肠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