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口腔健康守护中,龋齿(蛀牙)的早期发现常被家长疏忽。不少时候,家长发现孩子牙齿有明显黑洞时,龋齿已较严重,治疗难度增加,还可能影响恒牙发育。其实,龋齿萌芽时就有诸多 “信号”,只是常被误认成儿童牙齿发育的正常现象。
牙齿表面出现难清洁的 “白垩色斑块” 是易被忽略的早期信号之一。家长给孩子刷牙时,可能发现乳牙表面,尤其是门牙内侧或后牙咬合面,有淡淡的白色斑点,它们不像牙渍能被轻易刷掉,也无明显凹陷或破损。这是牙齿脱矿的表现 —— 牙釉质中矿物质在细菌产酸侵蚀下流失,牙齿表面硬度下降。儿童乳牙釉质比恒牙更薄、矿化程度更低,脱矿现象更明显,但因颜色变化轻微,易被当作奶渍或食物残留。家长可在自然光下仔细观察,尤其孩子张嘴笑或说话时,留意牙齿表面是否有不规则白色斑块,一旦发现,即便无疼痛,也需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涂氟等帮助牙齿再矿化,阻止龋齿发展。
牙齿邻面细微变黑或缝隙增宽也易被忽视。儿童乳牙排列较稀疏,牙缝本就明显,家长难注意邻面细微变化。但龋齿常先从牙齿相邻侧面发展,因这里易堆积食物残渣和牙菌斑,且牙刷毛难深入清洁。若家长发现孩子牙缝变宽,或灯光下邻面有深色阴影,可能是龋齿开始侵蚀牙体组织。此时可尝试用牙线轻穿牙缝,若某处在明显卡顿感,或能勾出带异味的软垢,需警惕邻面龋齿。对年龄小、不配合用牙线的孩子,家长可定期用干净纱布缠手指,轻擦牙齿邻面,感受是否有粗糙感或凹陷,这也是早期发现邻面龋齿的有效方法。
孩子 “无原因的牙齿敏感” 常被家长误认成 “长牙期不适”,进而延误治疗。龋齿发展到牙本质层时,牙齿对冷热酸甜食物会敏感,比如孩子喝冷饮、吃糖果时突然皱眉、躲闪,或拒绝用某侧牙齿咀嚼。这种敏感初期不持续,偶尔出现,易被家长忽略,甚至解释为 “孩子挑食”“怕酸怕甜”。实际上,儿童乳牙牙髓腔较大,牙本质层薄,龋齿突破釉质到达牙本质后,外界刺激会通过牙本质小管传导至牙髓,引起明显敏感或短暂疼痛。家长要留意孩子进食习惯变化,若突然拒绝吃冰淇淋、果汁等,或刷牙遇冷水哭闹,即便牙齿表面无明显黑洞,也应及时带孩子检查,这很可能是龋齿深入牙本质的信号。
牙齿表面 “针尖大小的凹陷或小黑点” 也是早期龋齿重要信号,却常被当作 “色素沉着”。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牙齿有小黑点,会用力刷除,刷不掉就认为是吃巧克力、酱油等导致的色素沉淀,未予重视。其实,这些小黑点可能是龋齿初期表现 —— 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微小龋洞,洞内充满腐败牙体组织和色素,故而呈黑色。与色素沉着不同,龋齿引起的小黑点质地较软,用探针轻触有轻微凹陷感,而色素沉着附着在牙齿表面,质地较硬。家长可用干净牙签轻触小黑点,若有明显 “卡针” 感,或黑点周围牙齿表面粗糙,需及时就医。尤其后牙咬合面,因有天然窝沟点隙,这里的小黑点更易被忽略,却是龋齿高发区。
孩子频繁 “口腔异味” 可能与早期龋齿有关,却常被归为 “消化不良” 或 “没刷牙”。牙齿表面有未及时清除的牙菌斑和食物残渣时,细菌大量繁殖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挥发性硫化物等臭味物质,导致口腔异味。与单纯口腔清洁不到位相比,龋齿引起的口臭更持续,即便认真刷牙也难完全消除,因龋洞内细菌和腐败物质难通过刷牙彻底清除。若家长发现孩子每天按时刷牙,口腔仍有明显酸臭味,尤其早晨起床后或饥饿时更明显,需检查孩子牙齿是否有隐蔽龋洞。此外,龋齿发展到一定程度,细菌可能通过牙髓感染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炎,此时口腔异味更明显,还可能伴随牙龈红肿,家长需提高警惕。
要及时发现这些早期信号,家长需建立科学的观察和检查习惯。首先,建议每天固定时间(如睡前刷牙后)检查孩子牙齿,用小镜子辅助观察牙齿各个面,包括内侧和邻面。其次,定期带孩子做口腔检查,儿童每 3-6 个月一次很有必要,专业医生能通过视诊、探诊及 X 光片等,发现家长难察觉的早期龋齿,尤其是邻面龋和窝沟龋。另外,家长可通过 “咬合面染色法” 自查:用少量食用色素(如蓝色素)涂抹孩子后牙咬合面,等 1 分钟后用清水漱口,若窝沟内仍有明显染色区域,说明该部位可能有龋坏风险,需进一步检查。
儿童龋齿早期信号隐蔽细微,却关乎孩子口腔健康和生长发育。家长只要细心观察、掌握正确检查方法,就能及时捕捉这些 “求救信号”,为孩子牙齿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早期发现的龋齿治疗简单、痛苦小,还能避免发展成牙髓炎、根尖周炎等严重问题,让孩子在成长中始终拥有健康牙齿和灿烂笑容。
(梁倩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学路儿童口腔科 主管护师)